“三下乡”:蓝白之间藏巧思,探索蜡染与蓝印染布印花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5-08-20 05: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中华传统染织工艺的宝库中,蜡染与蓝印染布印花以其清雅的蓝白之美占据重要地位。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共享着相似的文化基因,又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发展出独特的技艺个性,成为民间手工艺中“和而不同”的典范。

7月12日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循着靛蓝的幽香,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深处的蜡魂艺术馆和蓝印染布印花工作室。在这里,湘西蜡染非遗传承人王曜老师的弟子刘东老师和蓝印染布印花非遗传承人刘新建老师,与队员们围坐畅谈,将古老技艺的故事娓娓道来。

尽管技艺路径不同,蜡染与蓝印染布印花却有着深刻的共性。两者均以蓝靛为核心染料,依托植物发酵的天然色素,在白布上勾勒出深浅不一的蓝色纹样,形成“以蓝为贵、以白为净”的视觉审美,传递出先民对自然色彩的朴素崇拜。无论是苗族蜡染中寓意深远的蝴蝶妈妈图腾,还是蓝印花布里寄托美好愿望的‘福如东海’纹样,它们都将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巧妙融入经纬之间,成为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鲜活元素,不仅满足了服饰、家居用品的装饰之美,更承载着深厚的祈福纳祥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到两种技艺的制作,深有感悟。蜡染艺人需熟练掌握蜡液温度与布面张力,蓝印花布工匠则需精准控制防染浆的黏稠度与染色时长,“慢工出细活”的理念贯穿于两项技艺的传承始终,每一道工序背后都蕴含着匠心独运。蜡染过程中,团队成员看着蜡液小心翼翼地被涂在布上,感受着蜡液在布面上流淌的微妙变化,仿佛在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蓝印花布的制作,则让队员们体会到了耐心与细致的重要性,每一次细心搅拌防染浆、每一次精准调整染色时间,都凝聚着对古老技艺的深深敬意与不懈传承。

采访中,队员们了解到两种技艺的制作方法的不同之处,带给人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工艺原理的差异尤为显著。蜡染以蜂蜡或石蜡作为防染剂,艺人使用铜制蜡刀蘸取熔融的蜡液,直接在布面上绘制图案。染色后,通过沸水脱蜡,蜡覆盖的区域保留白色,形成“绘蜡-染色-脱蜡”的闭环过程,全程无需模具,堪称“布上绘画”。而蓝印染布印花则采用“漏印法”,首先用油纸或木板雕刻出镂空花版,再将黄豆粉与石灰混合的防染浆通过花版刮印在布上,染色后去除防染浆,形成图案,更接近“布上印刷”的逻辑。

这种工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图案风格的鲜明对比。蜡染因手工绘蜡的随机性,纹样多显得自由灵动,蜡液冷却时产生的自然裂纹,即冰纹,成为其独特标志,图案常见山间花草、飞鸟走兽,充满自然野趣。蓝印花布则因依赖花版重复印制,纹样更为规整对称,主要以缠枝莲、如意纹、吉祥文字等为主,呈现出程式化的民间装饰美感。

参与本次非遗调研的团队成员表示,深入接触后才真正体会到两种工艺的“刚柔并济”:“蜡染像一位随性的诗人,每一道冰纹都是即兴的灵感,握着蜡刀时能感受到手与布的直接对话,那种随机性里藏着让人敬畏的自然之力;而蓝印花布更像严谨的匠人,从花版雕刻到防染浆配比,每一步都透着对规律的尊重,重复印制中反而沉淀出安稳的生活气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