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56度中南新疆昭苏支教团的到来,为胡松图喀尔逊蒙古族乡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科学盛宴"。当高锰酸钾溶液在试管中绽放出梦幻般的紫色,当"大象牙膏"实验喷涌出彩虹般的泡沫,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片广袤草原上,一场关于科学与梦想的奇妙旅程正悄然启航。
支教队员们巧妙利用身边的化学元素当作实验用具。蛋挞壳与汽水玻璃瓶化身反应容器,粉笔研成粉末充当钙元素,乡政府厨房借来的白醋与食盐也变身成为醋酸与氯化氢。由于快递运输路途遥远,康启宁老师早先便从网上购买了高锰酸钾溶液、碘酒、双氧水与铜粒。所有人都翘首期盼这场神奇的化学之旅。
课程伊始,康启宁老师对所有使用的原料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身为一名化工学院的学生,为保证实验安全,康老师依照自身所学制定了严格的实验要求。每位同学都不能进入讲台的实验区域,所有试剂取用必须使用专用量具。课后,支教团成员一起严格按照标准回收处理实验废液,将安全实验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孩子心中。
当康老师把高锰酸钾溶液加入到盛有双氧水试剂的玻璃瓶中时,霎那间大量白色气体急速涌出,同时伴随着热量的释放。快速剧烈的实验现象惊呆了所有围观的学生。康老师举起玻璃瓶让大家感受反应的余热,在学生惊叹声中讲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淀粉侦探"游戏中,孩子们用碘溶液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含量。当馕饼遇上碘酒瞬间变蓝时,小侦探们发出阵阵惊呼。支教老师康启宁借机讲解:"这就是我们每天吃的馕饼里藏着的科学秘密。"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抽象的化学知识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
由于实验设备的欠缺,焰色反应的效果差强人意,从火焰颜色无法看出明显的区别。康启宁老师课后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成功找到了改进的方法。尽管存在遗憾,但科学实验的意义就是在无数失败过后总结经验,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支教团还特别设计了"科学手札"活动,鼓励孩子们用画笔记录实验现象。翻开这些手札,可以看到用稚嫩笔触描绘的化学反应,旁边还标注着充满童真的发现。
本次化学实验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更将严谨的实验操作和安全意识融入其中。正如支教团队长易磊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几个化学实验,更是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相信终有一天,这些草原雏鹰将用科学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敦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