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法润黄河,安澜共筑"中华文化传承团以视察山东黄河沿岸城市路线为指引,深入剖析新时代黄河文化底蕴。7月10日至7月25日,团队从东营市开启"行走的思政大课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东营为核心,厚植黄河文化根基;第二阶段分赴济南、德州等地,织密黄河守护网络。团队以法制宣传与文化传承为核心,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等内容,探寻黄河文明根脉,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第一阶段:东营聚力,厚植黄河文化根基
第一阶段,实践团首站进驻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李警官和刘警官的带领下,成员从社区治理展厅到幸福食堂,再到杨庙社区的百姓公园,在杨庙社区的纪录片中,深刻感受到“拉家常”的温暖场景和社区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这些细节正是黄河文化“民为邦本”精神的当代延续,更是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随后,团队来到社区法治广场上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团队成员从《诗经》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渊源讲起,串联起《黄河保护法》中的条款设计,深入浅出地解读黄河文化如何从物质到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社区居民刘大爷感叹道:“原来黄河里藏着这么多老祖宗的智慧!”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文化宣讲的温度,更体现了黄河文化在普通百姓心中的深厚根基。
之后,实践团来到黄河外滩进行调研,亲眼见证了黄河文化的生生不息。老住户们“过去风沙漫天,如今水清岸绿鸟纷飞”的讲述,不仅是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更是黄河文化在当代“革故鼎新”的鲜活例证。从“靠河吃河”到“护河爱河”,从传统治河到科技赋能,黄河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守正中持续创新。
治理有序的社区、和睦安康的民生文化,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政策落实下“民生为大”的鲜活实践。从滩区迁建工程的稳步推进,到滩区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幸福生活,黄河文化以“坚韧不拔、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基因,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阶段:分赴各地,织密黄河守护网络
在东营圆满完成集体实践后,团队转为分批行动,循着黄河流域脉络,分赴济南、德州持续推进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在济南百里黄河景区周边开展“守护母亲河,普法促发展”活动。他们沿黄河走访,参观黄河堤防、泺口古渡等景点,见证了景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显著成效。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部分群众对黄河保护法规了解不深、个别区域生态保护措施有待完善的问题。通过在人流量密集处普及相关法律,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赢得了游客的广泛认可。此外,他们还深入社区村落进行调研,解答疑问、征集建议,后续将整理形成报告,为黄河流域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与此同时,另一批成员奔赴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黄河段开展社会实践,并前往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调研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他们沿着黄河岸线走访,深切感受齐河黄河段厚重的历史积淀,并结合当地黄河治理实例,讲解了《黄河保护法》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条款,介绍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在当地的落地举措,如生态护岸建设、文化旅游融合项目等,阐释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丰富底蕴,助力村民更好守护母亲河文化。
从东营的集体行动到济南、德州的分批深耕,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法润黄河,安澜共筑”实践团的脚步始终坚定。每一次走访都是对黄河文化的深度解码,每一场普法都是对政策普及的责任传递。团队以青春之力串联黄河流域的生态脉络与文化基因,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献策良方,将群众的期盼融入行动坐标。
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坚韧不拔、兼容并蓄”的黄河精神,推动《黄河保护法》在流域每个地区落地生根,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鲜活的生命力。团队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嘱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书写新时代青年与母亲河共成长的壮美篇章!
通讯员:马存存、王轲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