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老字号党史溯源研究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前往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厂区进行实地探访,开启了一场穿越百年的红色溯源。他们以扎实的档案梳理、深度口述访谈与沉浸式生产流程追踪,首次系统挖掘并证实了这家“中华老字号”在民族危亡之际的隐秘贡献,及其在党的领导下贯穿不同时代的使命传承。
图1实践团实地考察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
一、酱香非遗:尘封八十载的抗战地下补给线
步入厂区,数百口棕褐色陶缸映入眼帘。它们不仅承载着非遗发酵技艺,更藏着抗战时期的热血故事。实践团在调研前进行了细致地档案梳理,得知三和四美企业创立于1943年抗战时期,并对在岗员工进行了采访。据员工叙述,扬州沦陷期间,三和四美酱园创始人以日常生产经营为掩护,悄然为新四军地下交通站提供物资传递点;1944年,作坊将食盐、酱菜等宝贵生活物资,秘密运往物资极度匮乏的淮南抗日根据地,缓解部队后勤困难。“老员工口耳相传的‘咸菜坛子藏情报’实则是生死攸关的物资转运。”实践团成员丁同学在访谈多位退休老职工及查阅厂史后说道,“这段历史不仅是企业荣誉,更是扬州工商界在党领导下投身救亡的珍贵实证。”那些静默的陶缸,曾是打破封锁、支援前线的特殊“武器”。
图2室外腌制的陶缸
二、与党同行:公私合营到科技兴企的红色脉络
随后实践团又有序参观了干净密闭的工作车间,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道:“1956年合营后,我们率先完成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个就是技术革新,将传统陶缸发酵改为标准化车间。”扬州解放之后,三和历经几次转换,并在公私合营期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实践团梳理企业档案发现,三和合并了天生、天丰厚、万和西等七家酱园,后又并入荣祥丰、五福,产能实现大大提升。
现,三和四美在此期间一直主动以成本价供应扬州周边人民公社。疫情时期,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再次毅然决然地前往第一线输送物资,开展了“千里送温暖”的捐赠活动。这些行动绝非一种商业考量,而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理念内化为企业行动的生动诠释,更显老字号“变中求存,为民服务”的坚守。
厂方同步组织实践团参观了生产检测实验室,其现代化配置远超成员们对传统酱园的既有认知。该厂技术人员表示,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来,三和四美就率先引进了新技术,不仅保留了酱菜的传统风味,同时也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进入新时代,智能化浪潮席卷生产线,三和四美结合电商平台,致力于让“老”品牌走进“新”生活。团队成员实地跟踪流程,见证非遗手工翻缸技艺与自动化腌制、灌装、灭菌产线的和谐共生。
图5现代化生产检测实验室
三、青春赋能:实践团助力红色传承开新篇
实践团此行绝非简单的史料挖掘,成员们以“三线并进”有条不紊地进行企业深耕调研——系统梳理企业档案,深度访谈现任管理者、技术骨干与职工,并全程跟踪酱菜从原料发酵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细致对比了陶缸古法与现代智能产线的技艺传承逻辑,最终提炼出三和四美“保留核心非遗技艺精髓,革新外围生产方式”的文化赓续密码。考察结束后,实践团充分发挥青年才智,为企业红色基因的活化利用开出“青春药方”,提议公司开发VR虚拟展厅,沉浸式还原抗战期间物资输送场景,并设计面向中小学生的“酱缸里的红色记忆”研学实践课程等等,得到了厂方的积极反馈。
图6企业荣誉墙
百年酱香,红色永恒。从抗战烽火中秘传薪火的酱菜作坊,到新时代聚力打造的红色企业文化;从斑驳陶缸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和四美的百年历程,映射着中国民族企业“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足印与创新求变。南京师范大学江苏老字号党史溯源实践团的扬州之行,不仅擦亮了一块“中华老字号”牌匾背后的精神底色,更探索出一条“以党史研究赋能老字号价值提升,以老字号鲜活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可行路径。当Z世代青年“亲历”1944年的隐秘战线,当印刻历史影像的酱菜走入千家万户,商埠金匾与江淮红源的深沉对话便在新时代的脉搏中获得了新生——在党的引领下,老字号正以创新之笔,饱蘸百年酱香,续写“红色永恒”的时代篇章。
历史从未沉默,
它在酱缸的釉色里低语,
于档案的墨迹中呼吸。
一群青年学子躬身叩问,
将尘封的陶坛化作时代的扩音器——
让支援新四军的每一次心跳,
让公私合营时每一分担当,
重新奔涌。
老字号不再仅是舌尖的记忆,
更成为贯通烽火年代与数字未来的红色密钥,
由青年之手,
交付给下一个百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