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汇聚,筑梦梁平——四川大学“微光筑梁”大学生团队为重庆梁平学子点亮线上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19 21: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5.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在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帮扶的政策指引下,四川大学“微光筑梁”支教团队响应号召,于暑期针对性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线上支教活动。团队聚焦重庆梁平蟠龙镇中心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精心打造系列趣味课程,通过9名队员践行“短课时、强互动”的教学理念,累计完成21课时教学任务与7场互动游戏、主题班会,用一方屏幕架起童心与知识的桥梁,以专业素养传递教育温暖,让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乡村学子成长之路的璀璨力量。

图1 团队成员合照

以生为本,打造“会呼吸的线上课堂”

“考虑到孩子注意力特点,我们将45分钟课堂拆分为知识讲解、趣味问答、实践任务三部分,让学习更轻松。”教育组组长李梦雅介绍道。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处处藏着巧思:数学课上,队员用“超市购物”情景模拟加减法,让抽象数字变成看得见的“零食与玩具”;语文课通过“故事接龙”游戏,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从“不敢说”到“抢着说”;PPT动画、短视频等多媒体工具更是成为“标配”,让屏幕另一端的课堂始终充满新鲜感。

图2 趣味课堂精彩瞬间

除了知识传授,团队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场以“我的小情绪”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班会中,队员们引导孩子们用绘画表达心情,在“画太阳”“涂彩虹”的过程中疏导情绪,让德育教育润物无声。队长吕利军每堂课都陪伴左右,及时给予正向反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快乐成长。线上课堂虽隔着千山万水,但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却让知识的光芒穿透了地域的限制,照亮了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心灵。

家校协同,织密“双线育人网”

“孩子今天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真棒!”“这是今天的课堂反馈,您有任何建议随时和我们说。”在专门建立的家长群里,这样的互动每天都在发生。为让教育更有温度,团队建立了“每日反馈+问卷调研+实时沟通”的家校协同机制:每日课后,队员们会梳理学生表现,用具体事例向家长反馈;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收集家长对课程的满意度与建议,同时倾听学校老师的改进意见,让线上教学更贴合实际需求。据统计,90%的学生能按时完成课堂任务;虽然有15%的孩子偶因网络、设备问题出现卡顿,但课后的耐心补讲与鼓励,让他们始终跟上进度。

图3 家长意见反馈调查统计

团队协作,让“微光”更聚能

“一个人的努力是微光,一群人的协作能筑梁。”这是团队的共识。为提升教学效率,队员们共建“三年级资源库”,课件、习题、互动游戏模板实时共享,减少重复备课时间;针对新队员经验不足的问题,团队设立“助教制”——新老师先旁听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课堂,模仿设计思路与互动技巧,再独立试讲,确保每一堂课都有统一的专业水准。鉴于部分成员对互动工具运用不够娴熟的状况,团队开课前组织了线上培训,逐一攻克技术难题。“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锤炼能力——这既是教导孩子的能力,也是提升自身的能力。”

图4 团队成员精心授课

在施教过程中,不仅教育组的成员认真开展备课授课工作,宣传组和调研组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宣传组精心谋划每一次课程的宣传方案,借助社交媒体、学院官网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线上课堂,提升教育的影响力;调研组深入学生群体,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与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各小组之间紧密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使“微光”在施教过程中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微光不停,向“更暖的联结”出发

一周的线上支教落幕,但“微光”的脚步从未停歇。回顾这段历程,队员们不仅完成了21课时的教学任务,覆盖100名学生的学习成长,更用细致的服务弥补了地域隔阂:从分层设计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跳一跳够得着”,到增加1v1私聊关怀让内向孩子敞开心扉,每一份努力都指向“让教育更精准、让陪伴更走心”。

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既是一次教育公益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堂意义深远的社会实践课。实践团成员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以青春之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微光筑梁”承载的使命永不停止。未来,团队将认真总结此次实践经验,把在支教一线收集的需求、积累的经验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通过“分层教学资源包”优化、线上长期辅导等方式,让优质教育资源持续下沉,让“微光”精神与公益初心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不断延续。我们也将继续记录“微光筑梁”的前行足迹,见证更多在乡村教育事业中书写的温暖与希望。(微光筑梁团队 供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