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朱诗颖)“家人们看这颗黄金奈李!它生长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红土地,海拔 600 米高山自然熟,咬一口甜到心坎里!”7 月中旬,在湖南汝城沙洲村的果园里,湖南信息学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赤魂宣讲团” 成员的直播镜头前,金灿灿的奈李与果农腼腆的笑容相映成趣。这场助农实践,不仅让沙洲村的特色水果飞向全国,更让 “半条被子” 的为民初心在青春担当里焕发新活力。
▲图为宣讲团成员直播带货
从红色故事到田间地头:读懂 “甜” 背后的责任
沙洲村,因 “半条被子” 的温暖故事被铭记 —— 当年三位女红军将唯一的被子剪下一半留给村民徐解秀,这份穿越烽火的军民鱼水情,如今已成为这片红土地的精神基因。作为宣讲者,赤魂宣讲团成员曾在专题陈列馆里无数次讲述这份初心,而当目光投向乡村振兴的现实课题,他们发现:果园里沉甸甸的黄金奈李,正是乡亲们对 “获得感” 的朴素期待。
▲图为宣讲团成员采摘奈李
“疏果时指尖被枝条划出血痕,烈日下跟着果农弯腰侍弄果树,才懂‘粒粒皆辛苦’不是诗句,是实实在在的日子。” 宣讲团成员在日记里写道。7 月的沙洲村,晨露未干时他们便踏着山路进山,学习套袋、采摘,鲜红的志愿服被汗水浸透。看着果农佝偻着背在烈日下忙碌,成员们暗下决心:要用年轻人的方式,为这 “山间甜” 架起通往远方的桥。
直播间里的 “青年带货”:让奈李承载文化灵魂
直播助农,远非举着手机吆喝那么简单。宣讲团连夜 “头脑风暴”,将奈李的生态禀赋与文化底蕴深度绑定:“来自‘半条被子’发源地的黄金奈李,每一口都是红土地的馈赠”“下单不仅是买水果,更是把文化之乡的甜蜜带回家”…… 这些精心设计的话术,让农产品成为有故事的 “文化使者”。
▲图为宣讲团成员挑拣奈李
7 月 13 日的直播中,团队分工明确:有人手持奈李试吃,详解 “脆甜多汁” 的口感;有人穿梭于果园,实时展示采摘场景;还有人守在后台,快速回复 “冷链发货”“售后保障” 等问题。4 小时里,1.2 万人次涌入直播间,70 余单订单飞向全国 8 个省份,销售额突破 3000 元。“
古法酿造 “时光的酒”:为奈李延长 “甜蜜保质期”
▲图为酿造李子酒现场
黄金奈李虽美味,却因保质期短、产业链单一成了果农的 “甜蜜烦恼”。为此,赤魂宣讲团同步启动古法酿造项目,将鲜果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李子酒。
晨光微熹时采摘的奈李,要在山涧流水中仔细浣洗,再摊开在竹筛上接受阳光淬炼 —— 果皮起皱的纹理,被成员们戏称为 “时光写下的密码”。而后按精准配比加入砂糖、封坛发酵,在恒温酒窖里,糖分慢慢转化为酒精,最终酿成 12% vol 酒精度、18-22°Bx 糖度的 “黄金酒液”。“这不仅是解决存储问题,更是用‘液体名片’讲好汝城故事。” 团队负责人说。
红马甲的新使命:让青春力量扎根乡土
从故事的传播者到振兴的实干者,十天 “三下乡” 里,赤魂宣讲团的角色悄然转变。他们帮果农筛选果实、打包发货,见证从 “种植到销售” 的完整产业链:严格筛选残次品、足斤发货、快速物流。
“陈列馆里的旧棉被,是风雪中的守护;直播间里的新订单,是数字时代的反哺。” 成员们在总结中写道。当青春智慧通过 “E” 线注入乡村,当 “半条被子” 的精神在助农增收中落地,这群年轻的 “红马甲” 正证明:爱国基因从不会褪色,它会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结出更多惠泽民生的 “黄金果”。
如今,沙洲村的奈李还在枝头生长,赤魂宣讲团的故事仍在继续。这份源自红土地的 “甜” 与 “暖”,终将激励更多青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乐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