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朱诗颖)"家人们看这颗黄金奈李!它生长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红土地,海拔600米高山自然熟,咬一口甜到心坎里!"镜头前,宣讲团成员托起一颗金灿灿的奈李,身后是沙洲村果农期待又腼腆的笑脸。手机屏幕上弹幕飞滚,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四小时的持续直播,1.2万人次观看,一份份订单飞向全国各省,不仅记录着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赤魂宣讲团"的一次助农实战,更在这群年轻人心中烙下"为民初心,触'网'可及"的深刻印记。
图为赤魂宣讲团成员帮助奈李出货
从“半条被子”专题陈列馆到果园:读懂“甜”背后的艰辛
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故事早已融入血脉。作为宣讲团一员,成员们曾在陈列馆动情讲述那份穿越烽火的军民鱼水情。然而,当宣讲团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的现实课题,如何让这份"暖"化为乡亲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答案指向了果园里沉甸甸的黄金奈李。
图为赤魂宣讲团成员在果园采摘奈李
深入果园,方知"粒粒皆辛苦"。宣讲团成员跟随农户踏着晨露进山。学习疏果、套袋,指尖被粗糙的枝条划出红痕,汗水浸透鲜红的志愿服,黏在背上。烈日下,看着果农佝偻着腰,精心侍弄每一棵果树,七月的阳光愈发灼人。那一刻,他们触摸到"半条被子"精神在新时代的具象回响——为民解忧,从来不是空话,而是要直面田间地头的困境。成员们暗下决心:要用年轻人的方式,为这份"山间甜"架一座通往远方的桥。
指尖上的“新农活”:让红色基因赋能“云端”市场
直播助农,远非举着手机吆喝那么简单。这是一场融合智慧与协作的"新农活"。宣讲团连夜"头脑风暴",将奈李的生态禀赋与沙洲的红色底蕴深度交融:"汝城黄金奈李,甜到心坎里","这里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源地,现在下单即可把红色文化之乡的黄金果实带回家"——这些精心设计的话术,让农产品承载了文化灵魂,在虚拟货架上脱颖而出。宣讲团成员不再是单纯的销售员,而是红色沃土特产的"价值发现者"与"故事讲述者"。这让他们明白:助农不是单方施予而是以专业与真诚,激活乡土内生力量,搭建起双向奔赴的信任桥梁。
图为宣讲团成员直播带货黄金奈李
红马甲的新使命:在“E”线续写鱼水新篇
十天"三下乡",宣讲团在"半条被子"的展柜前读懂初心,在荒草丛生的长征遗址体会艰辛。从红色故事的传播者,变身为乡村振兴的实干者;从历史的倾听者,成长为运用新技能服务乡亲的参与者。陈列馆里泛黄的棉被,传递的是风雪中的温暖守护;直播间里飞舞的订单,承载的是数字时代青年对乡土的热忱反哺。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夕阳下合影
红马甲的颜色未曾改变,但它的内涵在田间地头、在云端网线中不断延展。当青春智慧通过"E"线注入乡村产业,当"半条被子"的为民情怀在助农增收中落地生根,这群年轻的"红马甲",正用行动证明:红色基因永不褪色,它将在新时代的沃土上,依托科技的力量,结出更多惠泽民生的"黄金果"。这份源自红土地、归于乡亲们的"甜"与"暖",将激励宣讲团成员继续前行,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乐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