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贯古今 龙舟兴水事——“古韵博物,千秋统绪”实践团队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之约

发布时间:2025-08-20 02: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梓铭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通讯员冯梓铭毛乐翔)2025年8月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古韵博物,千秋统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成员参观游览并学习当地博物馆相关知识。没有繁复的调研问卷,亦非深度的田野访谈,我们选择以最直观的“眼观、耳听、心悟”——沉浸于展厅、聆听专业讲解、与往来游客真诚交流——完成此次对运河文明的致敬之旅。流动的运河史诗与鲜活的当代回响,在博物馆宏阔的空间里交织共鸣。

在时光长廊里触摸文明印记

步入核心的“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综合展厅,一条蜿蜒流淌的虚拟运河瞬间将我们带入历史长河。从序厅恢弘的“运河沧桑”巨幕开始,时间仿佛被具象化。团队成员们屏息驻足于隋唐运河的辉煌篇章前,玻璃展柜中一块斑驳的“邗沟”相关铭文砖石,无声诉说着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这一运河肇始的遥远起点。讲解员指尖轻点,配合动态地图,清晰勾勒出隋炀帝倾举国之力贯通南北的壮举与代价,那份穿越时空的宏大规划令人震撼。

沿着展线缓步前行,唐宋元明的运河故事徐徐展开。一件件沉默的文物,成为最有力的历史讲述者:宋代沉船“运河一号”的复原残骸静卧展台,船舱内仿佛还残留着当年漕粮的余温与商旅的喧嚣;一组色彩依然生动的唐代运河沿线窑口产出的三彩载乐骆驼俑,鲜活再现了“商胡离别下扬州”的繁盛多元;而明代精致的漕运官员令牌与记录水情的“清运图卷”,则揭示了维系这条帝国生命线的精密管理体系。当“运河上的舟楫”专题展区中,按比例复原的清代官船实景出现在眼前,今人得以“登临”其上,透过雕花窗棂,“看见”昔日运河两岸帆樯林立、市肆连绵的盛景。

实践成员参观游览学习。毛乐翔供图。

水利展区里的科技之光

转至专设的运河水利水工科技展区,历史的厚重感被先民的非凡智慧所取代。这里集中展示了运河作为超级工程的核心秘密。讲解员在巨大的“清口枢纽”动态模型前停下脚步,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一古代水利巅峰之作:“大家请看,黄河、淮河与大运河在此交汇,水势复杂异常。古人创造性地运用了‘束清刷黄’、‘蓄清敌黄’等策略,通过巧妙建造御黄坝、拦清坝等设施,并利用洪泽湖作为巨型‘水柜’调节水量,成功实现了引清济运、规避黄泛的目标,保障了漕运畅通数百年。”灯光在模型河道上流转,直观演示着水流的引导与分泄,复杂的原理变得触手可及。

展柜中陈列的古代测量工具和工程图纸复印件,如水平仪(“水准”)、测深杆、以及详细记录工程数据的“河工器具图说”,无不闪耀着朴素而精准的科学光辉。尤其是一块刻有精细标尺的“水则碑”实物,讲解员强调这是古人设立在关键河段的水位“标尺”,通过观测水位变化,实现运河水量调度的数据化、精准化管理。“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和记录,是古代‘大国工匠’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工程经验的智慧结晶,奠定了大运河高效运行数百年的基石。”

在分享中听见时代回响

实践不仅是观察,更是融入。团队成员们主动与馆内不同年龄、身份的游客展开交流,聆听他们对运河的感知。在“运河湿地”生态复原场景旁,实践成员遇到了一位带着孩子的本地母亲。“小时候就住在运河边,听着船鸣长大,”她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对实践成员说,“现在带孩子来,就是想让他知道,我们喝的水、走过的桥,都和这条河息息相关。博物馆把运河的前世今生讲得这么生动,比课本更直观!”这份对乡土根脉的珍视,深深打动了实践成员。

实践成员讲解。毛乐翔供图。

夕阳为博物馆宏伟的轮廓镀上金边,“古韵博物,千秋统绪”团队的实践之行也步入尾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同一座矗立于时光河畔的灯塔,以其浩瀚的珍藏与精心的叙事,照亮了这条古老水道的辉煌过往。而我们的实践,正是以青春的脚步去丈量、以年轻的心灵去倾听、以真诚的对话去连接。当团队成员们身着被汗水微微浸湿的文化衫,在博物馆前留下合影,每一张年轻的脸庞上都写满了对这条“流动史诗”的敬畏与传承的决心。运河之水奔流千年不息,而读懂它的故事、守护它的精神,正是新时代青年回应历史召唤的应有担当——让古老的运河智慧,在新时代的河道中继续奔涌向前,泽被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