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水居然可以发电!这个甩干机也好神奇呀,未来我要好好学习,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做出新奇的实验装置!”在韶关翁源官渡社区中心科普公开课上,一名小朋友由衷发出赞叹。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传承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科普童行 放飞梦想”志愿服务突击队依托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结对帮扶平台,充分发挥学院在化学化工领域专业优势,持续完善“志愿服务+科普科教”运营模式,奔赴韶关翁源官渡镇开展“两弹一星”调研,科普公开课,为当地科普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图 | 突击队正在开展科普课堂知识讲授环节
精神溯源:从“两弹一星”里炼出科普“活教材”
“就是这些看似笨重又简陋的设备,在当年撑起了我国核工业的半边天!”“下庄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约67.3%的核燃料。”
7月20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突击队在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通过一幅幅历史照片和一件件实物展品了解了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深入学习王明健与“土法炼铀”、李增贵与希望铀矿6号功勋坑道、巩志根等“两弹一星”先烈事迹。
本次基地的研学中,突击队既摸索到了课程讲解的新方法,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开展讨论将所学内容生动地融入到课程中,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地参加活动;又学习到了先辈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担当与情怀,深刻体悟了核工业先辈们所具备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图 | 突击队参观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
落地转化:让“硬核”知识长出“童趣翅膀”
“原来核电站发电和核辐射的危害和预防还可以这样呈现!”翁源社区的义工志愿者在听完突击队的课程后感叹。
基于核工业教育基地的学习成果,在研学后,为进一步深挖核工业中与化学学科特色相关知识,实现从化学工程的角度解读核知识,丰富科普宣讲资料库,突击队依托研学成果,研发“分级式科普课程包”,将复杂的核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课程,在官渡社区以“两弹一星”为主题,开展了为期3天,共6场科普教育活动,共计服务180人次,实现硬核知识的“柔性转化”实践。
“辐射就像阳光,适量有益,过量才有害。”在队员们讲解核工业发展历程时,通过“两弹一星”背后的科学故事,展现先辈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担当与情怀,用生动案例替代相关硬核概念,生动讲述了核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核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等内容。
图 | 突击队队员给小朋友演示实验
同时,针对儿童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突击队结合核知识设计盐水发电风扇、简易甩干机等相关实验装置,这些实验把“两弹一星”精神中的“自力更生”拆解为“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课堂理念,不仅直观展示电能与核能的关联,还通过“现象多变”的效果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此次科普教育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学习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也使他们从中汲取到了奋进的力量,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也为他们的科学梦想插上了翅膀。
图 | 突击队队员帮助小朋友完成实验
图 | 夏令营活动结束突击队与小朋友合照
“科普童行 放飞梦想”志愿服务突击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结合学院学科特色,采用“志愿服务+科普科教”运营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出“1+4+2N”模式,组建1支科普志愿服务指导团队,打造4款志愿服务精品项目,设计N款志愿服务精品课程、开展N场科普公开课,持续为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提供“一站式”服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慧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