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9 日,醴陵陶瓷博物馆内,展厅里的釉色与往来的人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三下乡中华文脉实践团带着对陶瓷文化传播的思考,在此展开了一场特别的采访 —— 与工作人员、游客闲谈,听他们讲述与醴陵陶瓷的故事,收集关于文化传承的鲜活建议。
团队成员采访醴陵陶瓷博物馆解说员
博物馆的易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醴陵人,她从小在窑厂边长大,父辈们揉泥、画坯的身影是刻在记忆里的画面。谈及与陶瓷的缘分,她眼里满是温情。作为工作人员,她见证了陶瓷文化的传播变迁,早年靠口耳相传,后来有了纪录片、短视频,现在连小学生都能说出釉下五彩的特点。被问及宣传建议时,她认为得多让年轻人上手试试,光看不如亲手做,泥土沾了手,文化才能入心。
团队成员对各个年龄段游客的采访记录
团队成员对各个年龄段游客的采访记录
游客的回答则像打开了一扇扇窗,照见陶瓷文化在大众心中的模样。一位带着女儿来参观的叔叔,指着展柜里的老瓷碗表示,自己是通过家里的老物件认识醴陵瓷的,觉得其耐用又好看,若有体验活动,肯定会带孩子试试,让孩子知道饭碗里的文化。有大学生因刷到短视频专程而来,觉得视频里釉料在瓷胎上晕开的瞬间太惊艳,愿意花钱体验,同时希望能有更详细的教程,让新手也能做出像样的作品。
团队成员对各个年龄段游客的采访记录
关于宣传,大家的建议朴实又恳切。有人认为可以在商场设体验点,让人们买菜时就能顺手玩把泥巴;有人提议把陶瓷纹样印在奶茶杯、帆布包上,让传统变潮;还有游客提到多办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用陶瓷颜料画黑板报。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想法,让实践团成员明白:陶瓷文化的宣传,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要钻进柴米油盐,变成大众触手可及的热爱。
团队成员对各个年龄段游客的采访记录
这些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声音,有回忆、有期待、有巧思,共同勾勒出醴陵陶瓷文化传承的模样。原来文脉的延续,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藏在每一个愿意倾听、愿意参与的人心里。
撰稿 | 谭钰桂
图片 | 李子轩
一审 | 刘雨心朵
二审 | 彭美红
三审 | 高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广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