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 | 珠海科技学院创新实践志愿服务队顺利举办“粤语文化节”:城乡共谱文化新章 粤韵流芳—— 三水文化传承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19 20: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90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举办了由珠海科技学院志愿服务队与映海南社区联合打造的 “粤语文化节”。活动不仅是粤语推广,更是对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的生动回应。

活动创新构建“高校 + 社区”联动模式:高校提供专业语言学支持,社区注入本土文化元素。这种优势互补机制打破传统下乡“单向输出”局限,实现城乡要素有机融合,通过激活方言基因留住乡音乡愁、培育文化自信。

未来将不定期举办活动,让粤语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为 “百千万工程” 暑期突击队行动交上满意答卷。

与社区协作:为粤语文化传承注入合力

在粤语文化节的筹备与开展中,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熟悉本土文化脉络与居民需求;高校团队则带来创新思路与执行活力,两者的碰撞让文化节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映海南社区提出了精准建议:“要让粤语‘活’起来,就得让年轻人觉得‘有用、有趣、有温度’。”这句话为团队的筹备工作锚定了方向。在随后的筹备会议中,社区工作人员与团队成员围坐畅谈,从活动流程的紧凑性到环节设计的文化内涵,从奖品的实用性到场地的安全性,逐一打磨细节。最终,凝聚着双方心血的活动方案新鲜出炉,为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筑牢了根基。

深耕根基:“百千万工程”珠海科技学院创新实践志愿服务队行动中的文化传承实践

“粤语文化节”活动纵深推进,正推动城乡关系迈向更高质量的融合,而文化传承恰是维系这种融合的精神纽带。在三水这片既保留乡村肌理又生长城市活力的土地上,粤语早已超越单纯的语言工具属性,成为镌刻地域身份、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标识。活动筹备时,映海南社区工作人员感慨道:“城乡流动越频繁,文化根脉越要扎得深——传扬粤语文化,就是让三水人在发展中不丢乡愁,这正是‘百千万工程’里‘文化铸魂’的题中应有之义。”这让我们更清晰认识到,粤语文化传承不是孤立的保护行动,而是嵌入城乡融合进程、为发展注入情感凝聚力的重要实践。

语脉相承:创新实践志愿服务队行动下的文化浸润之路

在 “百千万工程”珠海科技学院创新实践志愿突击队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背景下,活动摒弃单向传播模式,构建沉浸式互动文化体验场景,让参与者感受粤语文化魅力,促进城乡居民文化交融,践行 “文化惠民” 理念。

粤语影视台词模仿秀精选经典桥段,各年龄层踊跃参与,让粤语成为情感共鸣桥梁。绕口令环节以经典内容引发欢笑,在轻松氛围中拉近不同年龄层距离。“粤语与生活智慧” 快问快答融合粤语知识与岭南民俗,让参与者理解粤语价值。歇后语专场展现粤语趣味性与文化内涵,悄悄植入人心。猜猜猜环节以 “古今习俗对话” 为核心,实现传统习俗活化的古今衔接。

兑奖处,孩子们用稚嫩粤语分享成就感,老人们纠正发音,年轻人记录瞬间,让文化传承在自信中生长,为活动画上温暖句号。

活动成效与展望

此次 “粤语文化节” 是 “百千万工程” 珠海科技学院创新实践志愿突击队文化激励路径的有效实践。它突破文化传承局限,以 “闯关激励”“成就驱动” 让粤语从 “需保护方言” 变为 “值得炫耀本领”。

活动激活 “文化兴村” 内生动力:借闯关串联乡村地标与粤语知识,增强村民归属感,助外地居民读懂乡村文化,凝聚振兴合力;收集的城乡粤语差异素材,为研究提供鲜活样本,实现文化与学术双向增益。

在 “百千万工程”珠海科技学院创新实践志愿突击队任务蓝图中,粤语传承是文化使命与时代责任,承载乡愁记忆,连接乡村过往与未来,维系城乡融合纽带。随着相关行动深入,粤语文化将在城乡互动中薪火相传,成为乡村振兴动力、城乡融合纽带、岭南文化名片,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署名:李家韵、梁文昊、罗昕、萧锐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