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1 日,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徐浩天随辽宁旭峰文旅集团志愿者服务队进入沈阳市大东区愿景社区,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系列活动。在这里,队员们体验了社区工作者的日常生活,从社区工作人员的视角体验基层工作,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社区工作者的辛苦付出,他们细心周到为百姓办实事,常常令队员们感动。除此以外,队员们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纸上生花—巧手剪纸非遗体验课 ”活动,社区邀请了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中小学生学习并体验非遗剪纸的制作过程,队员们积极当起小助教,帮助老师准备材料、指导孩子们正确的剪纸技法,青年们用自己的双手搭起非遗传承的桥梁,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学子入社区,亲历基层甘苦
队员们进入社区的第一天,社区就接到了居民的投诉电话,居民反映:租户的私家车停在路中央,挡住了其他居民车辆正常通行。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立即带着志愿者们前往该租户所在地,耐心了解事情原委并积极联系租户解决问题,在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张居正有言: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队员们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巧指传剪纸,共护非遗薪火
当代传统非遗难以吸引年轻人、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面对这 样的问题,愿景社区请来非遗剪纸文化专业老师为孩子们提供特色非 遗课。课上,同学们首先了解到剪纸流派风格大致可分为北方派和南 方派。北方剪纸风格粗犷豪放,如陕西剪纸造型古朴,山西中阳剪纸 多以喜庆吉祥为主题;南方剪纸工整柔美,如湖北沔阳剪纸刀法精湛,广东佛山剪纸色彩绚丽。然后,通过与老师互动,孩子们了解了剪纸 起源可追溯至西汉以前,当时人们用金箔、皮革等薄片材料雕镂纹样,是剪纸雏形。西汉造纸术发明后,剪纸逐渐形成,晋代用于“人日节 ”装饰,南北朝有了实物遗存,隋代至宋代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 盛。
图为志愿者在非遗剪纸体验课与同学们一起制作剪纸
课后,志愿者帮助孩子们完成精美的剪纸作品,孩子们说他们不仅在课上学到了宝贵的非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耐心、坚强的品格!
楼倒贴告示,护美好家园
由于愿景社区中多栋居民楼存在需要维修的情况,志愿者们随社区工作人员在单元楼门口张贴清理楼道的告示,确保每一位居民知晓——这不仅是对维修工作的配合,更是为了让大家共同生活的空间更
整洁、更安全。一张张告示,连着社区的用心,也盼着邻里的齐心,让家园在合力中慢慢焕新。
图为(左)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走访(右)志愿者在单元楼门口协助张贴告示
我们深知,参与志愿服务,是奉献与成长的“双向奔赴”。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参加志愿服务是锻炼能力、淬炼品格的一个大舞台。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将“万卷书”里的学识转化为“万里路”上的实践。展望未来,我们所有队员将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总结基层治理智慧,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实践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活力。(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东区学雷锋志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欣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