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及毕业生基数持续扩容的背景下,如何高效整合分散的校友智慧与资源,反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近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 “校友 π 队” 凭借前瞻性视野,设计开发 “友学脉” 校友互联平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校友 π 队” 是一支由多专业跨学科学生组成的青年创客团队。他们通过深入调研敏锐发现,当前高校校友与在校生之间存在三大 “连接壁垒”:信息真实性难保障、资源匹配效率低、现有工具功能单一。这使得校友的职业经验、行业资源难以有效反哺校园,在校生的学业、竞赛、求职等需求也缺乏权威、高效的对接渠道。“我们想搭建一座基于真实信任的桥梁,让校友资源从‘沉睡资产’变成‘活水源头’。”团队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项目的初衷。
为实现这一目标,“友学脉” 平台以 “信任” 与 “精准” 为双核驱动力,构建了独特的创新方案。在高可信身份认证体系方面,平台计划采用 “学籍信息 + 动态核验” 双重机制,定期进行动态核验,确保账号始终由本人使用,从源头建立信任基础,这与传统匿名或弱认证平台形成了鲜明区别。而 AI 驱动的精准匹配引擎,则能基于用户画像,运用算法实现校友资源与在校生需求的智能对接,大幅提升资源流转效率。
平台还规划设计了 “人脉互联”“校友互助”“资源互换” 三大核心功能区,涵盖校友名录、竞赛组队、学习搭子、一对一咨询、知识共享等场景,全方位服务用户从入学到就业的全周期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友学脉” 因校制宜,专注于构建本高校校友和在校生的垂直生态圈。
这一创新构想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高度契合国家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对于在校生而言,能便捷获取可信的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实习资源,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于毕业校友,平台提供了拓展人脉、反哺母校、实现知识价值的渠道;对于高校发展,未来可通过数据分析,为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助力构建 “校友-在校生-高校-企业” 共生生态。同时,项目理念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中强调的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深度契合,是青年学子响应号召、投身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友学脉” 平台以校友资源为核心,构建 “高校 — 校友 — 企业” 三位一体的就业生态闭环。
“校友 π 队” 凭借对高校社群的深刻洞察和政策研究的敏锐度,在多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中历练成长。目前,团队正积极完善方案,寻求合作资源与启动支持,致力于将这一富有社会价值的构想变为现实。“‘校友有脉,学缘共生’不仅是我们品牌口号,更是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实现的美好愿景。” 团队成员坚定地表达了决心。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相关指导教师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其 “抓住了校友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痛点,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用创新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未来,“校友π队”将继续深耕校友经济数字化转型领域,不断优化和完善平台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他们坚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能够打破从校园到职场的“资源孤岛”,促进校友、在校生、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为未来教育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