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罗采玲)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2025年7月9日至10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绿茵使者”实践团深入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长来镇长来村,围绕当地非遗项目“过会”习俗中的核心载体——鸡蛋糍,开展了以“技艺保护-产业转化-青年赋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长来村“过会”习俗始于清代,2019年入选乐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鸡蛋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市场观察及创新实践等方式,系统调研了这一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传承现状及发展潜力。
一、聚焦技艺:记录非遗制作精髓
在村干部引导下,实践队员走访了村中多位鸡蛋糍手工艺人。团队成员细致观察并记录了完整的制作流程:从热油爆香小虾、猪肉、豆芽、萝卜干等馅料,到将乳白米浆倒入锅中,在老师傅精准掌控火候与力道下搅拌成柔韧米团,再到巧手摊皮、包裹馅料、捏合成饱满的“鸡蛋”形状。队员们注意到,村中年轻一代正积极学习这门手艺,并将其视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渴望将鸡蛋糍推广出去。
二、深入市集:倾听市场声音与乡土情怀
为真实了解鸡蛋糍的市场生存状况,实践队员跟随村民前往当地集市,全程观察其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在充满烟火气的市场环境中,队员们与不同年龄段的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老艺人分享了坚守传统技艺的执着与面临的挑战;中年摊主探讨了生计依赖与市场变化的现实;年轻人则表达了对传统的理解以及融入创新元素的想法。这些一手资料帮助团队把握了鸡蛋糍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三、对话政府:了解政策支持体系
团队专访了长来镇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长来村村委干部,深入了解当地对“过会”非遗及鸡蛋糍发展的扶持政策。据介绍,当地政府通过举办特色“过会”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并协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如进入周边村镇市场等),有效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增加了农户收入,为鸡蛋糍走向更广阔市场提供了支持。
四、溯源产地:探寻美食的生态根基
在村长带领下,队员们实地考察了村内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拍摄了用于制作鸡蛋糍的优质水稻的生长环境,切身感受长来村优良的水土条件。金黄的稻田不仅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保障,也象征着土地的馈赠与村民的情感寄托。团队还记录了村庄的历史风貌,加深了对当地文化底蕴的认识。
五、青春实践:直播助力非遗焕发新活力
实践队充分发挥青年优势,在调研期间策划并实施了一场直播助农活动。通过实时镜头,队员们向网友生动展示了鸡蛋糍的传统制作技艺,讲述了“过会”非遗的文化故事,并推介了长来村的特色农产品(如辣椒酱)与自然人文风光。此次直播有效提升了鸡蛋糍和长来非遗等文化的知名度,并直接带动了相关农产品的销售,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通过本次深度调研,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传统手艺人的代际坚守是文化延续的关键;年轻一代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愿为传承注入了活力;而政府的政策引导、节庆活动的赋能以及市场的积极开拓,共同构成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青年学子通过实地走访、影像记录和现代传播手段,亲身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实践中。长来村以“美食+农业+文化”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为类似地区提供了有益参考。实践团队员表示,将持续关注并助力鸡蛋糍等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晴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