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深入宿迁曹集乡探秘道地金银花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9 17: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贤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宋贤)为深入践行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精神,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号召,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8月7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脉络寻源”实践团,深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曹集乡金银花种植基地,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围绕“探秘高成分金银花,解锁特色药材振兴路”主题,青年学子们通过实地走访、田间采样、车间体验与深度访谈,探寻道地金银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与创新路径。

一、 道地之本:解码水土禀赋,溯源品质核心优势

金银花海,翠浪翻涌。实践团首站聚焦药材的“道地性”本源。“曹集乡得天独厚的水土环境,孕育了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核心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国家标准的优质花蕾。”种植基地负责人向学生们介绍。通过实地观察并与中药材标本馆样本对比,学子们直观感受到当地花蕾饱满肥厚、色泽碧绿的典型道地特征。展厅内的品质对比墙清晰显示,依托于卓越的内在品质,特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可观溢价。

这恰恰印证了《本草图经》“金银花生处丘陵”的古老智慧,让学子们深刻理解了一方水土赋予一方本草独特的生命力和疗效价值,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

  1. 古今之鉴:传承炮制匠心,直面技艺传承挑战

加工车间内蒸汽氤氲,技术员讲解百年传承的工艺精髓:“蒸汽杀青需精准把控温度与时间,核心在'保色存性'四字真诀。”在技术员指导下,实践队员亲手参与分拣,触摸经古法处理的花蕾,感受其质地从鲜嫩到干韧的奇妙转变。当得知这套工艺能最大限度保留金银花的活性成分时,学子们迅速联想到《雷公炮炙论》中“择其色翠气清者”的记载,惊叹于古今对药材品质追求的深度契合。

然而,技艺传承并非坦途。一本被翻阅得泛黄的农事手札上,工整记录着祖辈传下的“五月晨采,露干为度”要诀。基地负责人坦言,这项依赖经验与体力的精细农事,正面临劳动力老龄化的现实困境,“老师傅的手艺,年轻人接棒的少。”更严峻的是生产记录揭示的波动:近年频发的极端天气,年度间成分含量波动,影响品质稳定性。同时,市场对于道地药材“优质优价”的认知和稳定溢价机制尚未完全成熟,药农们常在自然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间寻求平衡。

三、 振兴之路:融合智慧科技,赋能产业惠民兴乡

曹集金银花产业的蓬勃生机,正是“把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富民优势”的生动实践。团队发现,面对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基地着力构建基于核心成分的质量追溯体系,将《证类本草》等古籍智慧与现代种植管理、数字化监测相融合,推动“立夏三日晴方采”等传统农谚向可量化、可执行的生产标准转化,为道地药材的稳定优质提供科技支撑。

依托“成分显著高于国标”的核心优势和标准化赋能,高品质金银花赢得可观市场溢价,成为农户增收的“金银果”和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实实在在充盈了乡亲们的“钱袋子”。与此同时,基地深挖《本草纲目》等典籍的文化底蕴,将其转化为独特的品牌内涵与持久发展动力,让千年本草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

青春守护本草根脉,守正创新照亮未来

曹集乡的探索揭示,道地药材的振兴离不开三重赋能:得天独厚的水土禀赋是产业立足的根基,守住“道地性”的生命线;精湛技艺的代际传承是支撑产业的筋骨,需破解“后继无人”的困局;而数字化转型则是畅通血脉的关键,旨在构建更科学、更透明的“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当青春的智慧与古老的药典在田野车间碰撞融合,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之路,正如那绽放的金银花,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仲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