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广师大桑榆非晚实践队扎根瑶乡践使命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9 17: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符耀匀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符耀匀) 为探寻乡村振兴的瑶乡路径,探索党建引领下民生改善与非遗传承的融合之道,2025年7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桑榆非晚”实践队走进连南瑶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14天的深度实践。队员们踏遍村寨、走访工坊、对话乡贤,在山水间触摸民生温度,在实践中体悟青年担当,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现实图景。

踏遍村寨:在田埂与屋檐下读民生

板洞水库旁,管护人员“守好这汪水,就是守好瑶乡的根”的话语,让队员们在记录水质数据时,读懂生态保护背后的民生分量。大麦山镇九寨梯田里,村民“轮作休耕让土地喘口气”的耕作智慧,藏着瑶乡人与土地共生的千年默契。

(图为云雾缭绕的板洞水库。麦嘉豪 供图)

(图为绿意盎然的九寨梯田。陈美欣 供图)

寨岗镇中,从官坑村独居老人提及住房加固时的笑意,到新寨村医疗理疗站的安稳照护,再到称架村康复器材带来的“不孤单”生活,乡村振兴的细节在走访中愈发清晰。三排镇油岭瑶寨中,82岁盘阿婆与孙女共绣瑶绣的温情,与年轻夫妇“先顾温饱”的现实考量形成的对比,更让队员们明白:文化传承的土壤,永远需要扎实的生活根基。

(图为队员们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入户走访。陈美欣 供图)

对话党员:从初心故事里见担当

寨岗镇社工站的“民情日志”上,副站长房建华8年走遍24个村居委的记录,写满对群众的牵挂。从推动官坑小学图书室建成,到2024年洪灾中连夜转移村民,他胸前的“抗洪优秀个人”奖章,是“把心交给群众”的生动注脚。

(图为队员们在情满寨岗镇社区(微)爱心驿站采访房建华先生。陈妙彤 供图)

新寨村的万亩茶园间,30年党龄的村支书潘光涛用实干让图纸变现实,带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退休也不能松劲”的誓言,与洪灾中带头清淤的身影,诠释着基层党员“冲锋在前”的担当。

(图为队员们在新寨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潘光涛书记。陈美欣 供图)

油岭瑶寨的长鼓声中,70年党龄的唐桥辛二公敲响的不仅是鼓点,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党员就得护好祖宗的根”,老人用一辈子的坚守证明:非遗的活态传承,从来离不开党员的主动担当。

(图为唐桥辛二公在为队员们讲述自己与长鼓舞的故事。陈妙彤 供图)

投身实践:在技艺与产业中感振兴

顺德文化广场上,《瑶山开出幸福花》等歌舞表演与篝火旁村民和游客的圆圈舞,让队员们看见文化振兴的真实模样——它不是舞台独演,而是融入日常的全民共舞。


(图为连南县文旅发布会暨2025年非遗展演现场,演员们在表演长鼓舞。陈美欣 供图)

油岭村内,唐桥辛二公手把手教队员打长鼓,“手腕活如雾、步子稳似阶”的秘诀里,藏着传承的重量:老艺人守住的是文化之根,年轻人接过的是延续之责。

(图为唐桥辛二公在给队员们讲述长鼓舞的基本技巧。陈美欣 供图)

裕丰涟茶叶加工厂的烘焙车间里,谭永峰厂长从大米生意转型种茶,用木炭工艺拿下“粤茶杯红茶银奖”,更带着00后员工将茶渣制成“幸福茶包”。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让队员们懂得:乡村发展的活力,就藏在“老手艺+新想法”的实干里。

(图为谭厂长在向队员们详细地介绍制茶设备。麦嘉豪 供图)

沉浸文化:看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瑶族博物馆内,4米长的瑶绣《排瑶迁徙图》上,“万字纹”“过山瑶”纹样记录着无文字民族的历史。宣讲员“绣娘用针线写历史”的讲解,让队员们触摸到传统工艺承载的文化记忆。

(图为瑶族博物馆内的瑶绣珍品《排瑶迁徙图》。麦嘉豪 供图)

拾月拾陆文创园的直播间里,队员们化身助农主播。两小时的直播收获4w+点赞,商品曝光次数达3000+,超过98%的同级别主播,这些成绩的取得让“直播助农”从口号变为村民增收的实在路径。队员的感悟道出青年力量:用现代方式让瑶乡味道走出大山,是传承也是创新。

(图为队员们在拾月拾陆非遗文创园电商中心激情直播卖货助农。陈美欣 供图)

回望此行:让青春足迹扎根瑶乡土壤

14天的瑶乡之行,队员们用镜头和笔墨记录下3.9万浏览量的民生故事,产出7篇推文、9篇新闻稿和8条短视频,后续还将以调研报告、专题视频持续讲述瑶乡变迁。

离村时,油岭瑶寨的长鼓再次响起。队员们知道,这段青春足迹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与土地的深度对话、与时代的同频共鸣。“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桑榆非晚”实践队的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把青春力量注入瑶乡发展,让这段与基层相连的故事,在时光里慢慢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符耀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