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学院医学院急救先锋联盟开展系列培训 赋能多方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2025-08-19 16: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启荣 洪开妮 杜晨旭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进一步提升各行业应对突发意外的急救能力,构建更完善的生命安全保障体系,丽水学院医学院急救先锋联盟于2025年5月至6月间,陆续走进检察院、救援队、博物馆等单位,开展了三场针对性极强的急救知识宣讲与技能培训活动,以专业力量为不同场景下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精准对接需求,定制化培训凸显专业性

5月23日,首场培训在市检察院拉开帷幕。考虑到检察人员在外出办案、接待群众等工作中可能遭遇突发疾病、意外受伤等情况,培训以“基础急救技能普及”为核心,重点讲解心肺复苏(CPR)的标准流程、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快速操作,以及一些常见创伤的应急处理。模拟实操区里,检察人员轮流在教学假人上练习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急救先锋队员们在旁边指正动作,确保每一位参训者都能掌握“黄金4分钟”内的急救要点。

▲图为指导老师王久鹏在指导检察人员正确救援姿势

6月29日,急救先锋联盟来到市应急救援队,将培训重点转向“复杂场景下的急救强化”。针对救援队员常面临的野外创伤、多人协同救援等场景,培训内容涵盖了各种进阶技能。联盟教师结合真实救援案例,演示了如何在缺乏专业设备时利用衣物、树枝等简易物品进行应急包扎,还通过情景模拟演练,考验队员在“多名伤员同时需要救治”时的优先级判断与协作能力。

▲图为指导老师张凯波在市救援大队讲述心肺复苏

▲图为市救援队队员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练习

6月30日,队伍走进市博物馆,聚焦“公共场所突发状况应对”。博物馆作为人员密集

场所,游客多、展品环境特殊,易发生晕厥、摔倒、物品砸伤等意外。培训中,教师们不仅讲解了中暑、低血糖等常见突发疾病的识别与处理方式,还设计了一些针对各类人的特色内容,指导工作人员如何在保护文物与救助生命之间找到平衡。

▲图为指导老师在为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心肺复苏的成功案例

▲图为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理论实操结合,沉浸式教学提升实效性

三场培训均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的模式,打破传统讲座式教学的局限,让参训者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在检察院的培训现场,队员们用动画演示心肺复苏时“心脏泵血”的原理,让抽象的医学知识变得直观;救援队的实操演练中,队员们模拟“地震废墟救援”,在限时10分钟内完成救援全流程,教师则实时点评操作中的疏漏;博物馆的培训里,工作人员分组模拟“游客突然晕倒”的救援行动,一组负责现场疏散,一组进行急救处理,两组配合的默契度成为演练重点。

“以前看急救视频觉得很简单,自己上手才知道各个细节都有讲究,多亏老师手把手纠正。”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实操演练后说。据统计,三场培训的实操考核通过率均超过95%,多数参训者能在模拟场景中准确运用所学技能。

播撒急救种子,持续构建安全防护网

此次系列培训是我校医学院“急救知识社会化普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急救先锋联盟已累计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培训几十余场,覆盖人群超3000人。联盟负责人表示,选择检察院、救援队、博物馆作为培训对象,正是因为这些单位连接着社会治理、应急救援、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让身处这些岗位的人员掌握急救技能,能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推动更多人关注急救、学习急救。

从培训后的反馈来看,三家单位均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检察院计划在办公区配置AED设备并定期组织复训;救援队将把培训内容融入日常训练,提升野外救援效率;博物馆则修订了《游客突发状况应急预案》,明确急救处置流程。

每一次培训都是在播撒“生命种子”,当这些种子在不同岗位上生根发芽,就能织出守护生命的安全网。未来,急救先锋联盟将继续拓展培训领域,针对校园、商超、交通枢纽等不同场景设计专项课程,让更多人成为“懂急救、敢施救、会施救”的生命守护者,为建设安全城市贡献高校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启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