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童文婷)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脉薪火实践团奔赴黄山市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探寻红色根脉、感悟初心使命、赋能医学担当”为主线,通过沉浸式学习、互动式交流、行动式传承等方式,让中医药学子在红色历史中汲取养分,为青春锚定使命航向。
旧址文物串联新四军壮阔历史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新四军整编抗日的关键历史片段。实践团成员踏入这片红色土地,陈列展厅里泛黄的《新四军军歌》手稿正泛着油墨光泽,边角处因常年展陈微微卷曲;锈迹斑驳的武器装备旁,一把用农具改装的止血钳格外显眼,钳口还留着反复开合的磨痕。这些物件串联起1938年新四军在此集结、整编、誓师的壮阔篇章。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观战时物品
互动对话点亮中医传承新解
“当年,7000余名新四军将士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日前线,用热血铸就‘铁军’威名。”讲解员的声音未落,成员们的目光已落在简陋营房复原场景里——土墙上“抗战到底”的标语是用刺刀刻成的,笔画边缘凹凸不平,角落还沾着些许草药渍。“那会儿军医常在这里换药,草药汁蹭上去,几十年都褪不去。”讲解员补充道。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学习”铁的新四军“精神
走进旧址核心区,医务室的旧中医药箱让中医学专业学生张同学停住脚步。打开箱盖,一股淡淡的艾草香飘出,里面用纸包着的紫苏、当归虽已干枯,包装纸上“治腹痛,三钱,水煎”的毛笔小字仍清晰可辨。“和《本草纲目》记载高度契合。”他指尖拂过箱面磨损的木纹,“你看这包药的纸,边角都磨破了,肯定是被人反复拿出来用过。”
“1938年,陈毅元帅在此写下‘抗日旌旗战局开,大军东出薄燕台’的豪迈诗句,激励着将士们奔赴抗敌前线……”在旧址庭院的老槐树下,当地退伍军人王爷爷翻着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褪色照片:几位军医在山坡采药,裤脚沾满泥污,药篓却装得满满当当。
“那会儿缺西药,军医真能靠草药救命?”张同学问道。王爷爷指着照片里的山坡:“有个叫周明的军医,在那边采到治外伤的草药,试了三次才敢给战士用。有回伤员太多,他跪在地上捣药,膝盖磨出了血,草药汁混着血渍在石头上洇出红印子。
互动环节,实践团成员围绕“新时代中医人的红色传承”展开交流。“革命年代,中医是战场救护的‘秘密武器’;和平时期,这份担当该往哪放?”林同学的问题让王爷爷笑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这是我老伴种的金银花,前阵子邻居家孩子发烧,煮水喝就管用。当年军医‘以医报国’,现在你们把药方送到老百姓炕头,就是最好的传承。”
从王宇爷爷的退烧记忆,到实践团成员宣讲的故事,红色医魂从未褪色。那些战火中诞生的中医药智慧与“以医报国”的担当,正通过一辈辈人的讲述、实践,在新时代土壤里扎根生长。当古老草药香与青春的医者仁心相遇,当战场救护的“土法子”化作守护百姓健康的日常,这不仅是历史的简单复刻,更是中医人使命的代际传递——以红色为魂,以专业为骨,让“医为民生”的誓言,在岁月里永远鲜活 。
归途复盘锚定新时代中医使命
返程途中,实践团成员的复盘交流格外热烈。张同学的笔记本上,“把《伤寒杂病论》的智慧对接新时代健康需求”这行字被画了着重线,旁边还贴着从旧药箱拍下的药方照片。“我想明白了,当年军医把中医融进战场,现在我们得把中医融进老百姓的生活。”他的话刚落,李同学接着说:“以后我要当‘红色中医人’,像先辈那样,用医术守护人民。”
红色信仰的传承从来不是静态的复刻,而是在时代语境中找到新的生长点——从“战场救死扶伤”到“基层健康守护”,中医人的使命在代际对话中完成了从历史到现实的延伸,让信仰在实践土壤中持续扎根。指导老师缪老师看着这群年轻人:“岩寺之行,让‘爱国’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如何用中医专业报国’的行动指南。”
图为实践团队大合照
此次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实践,是安徽中医药大学“思政+专业”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当红色传承与中医使命深度融合,青春的航向已然清晰——以专业为舟,以信仰为帆,在护佑人民健康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新时代中医人的红色答卷。
撰文 | 童文婷
图片 | 孙锦文
审核 | 童文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童文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