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吕佳星、岳柳江、高兴)近日,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赋能桑梓·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追寻中华文房瑰宝的足迹,走进贺兰山脚下的郝氏砚阁。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学子们以指尖触摸千年石魄,聚焦“非遗技艺如何赓续文脉、赋能乡土”的时代命题,深入探寻一方贺兰砚如何承载山河印记、雕琢文化薪火,在紫石青痕间体悟民族智慧与现代传承的碰撞交融。
石藏山河:贺兰石的自然馈赠与文化基因
“贺兰石,紫为肌,绿为魂,乃天地造化之功。”在郝氏砚阁的陈列室,传承人轻抚石料,为学子们揭开了这“朔方至宝”的神秘面纱。她详解其独特禀赋——深沉如夜的“紫底”与生机盎然的“绿彩”天然交织,过渡处常如泼墨山水般氤氲晕染,形成独一无二的“石上画卷”。学子们凝视着石料上流动的纹路,深有感触:这不仅是矿石,更是凝固的山水诗,承载着西北大地的雄浑气魄这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奠定了贺兰砚作为中华文房瑰宝和重要西北文化符号的基石,其温润发墨的特性,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案头珍品,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载体。
▲图为郝氏砚阁展品及奖项牌匾。王华森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带盖板的贺兰砚是其在形制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源于实用智慧的考量。北方气候干燥,尤其在贺兰山一带,墨汁置于普通砚台中极易一夜干涸发臭。加盖的巧妙设计大大提升了砚台的密闭性,有效减缓墨汁蒸发,确保书写者次日清晨仍能使用隔夜余墨,避免了浪费,也契合了古人连续书写的习惯。这一细节,正是贺兰砚适应地域环境、服务文人需求的生动体现。
▲图为带盖板的贺兰砚典型作品。王华森 供图
刀石共舞间:匠心独运的“俏彩”哲学
工作坊中,一件件作品演绎着师傅们“俏彩雕刻”的绝技。“设计图纸只是起点,石头自有它的语言。”在刻刀游走间,岩层深处会忽然跃出一抹意料之外的翠色,匠人灵机一动,化“瑕疵”为点睛之笔。正是这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创作过程,更赋予了贺兰砚件件孤品的独特价值。传承人介绍,一件上乘的贺兰砚作品,从选料到设计、粗雕、精琢、打磨,往往需历经匠人2至3个月甚至更长的潜心创作。即便在部分粗加工环节引入机器辅助,核心的俏色运用与精雕细琢仍需大量手工,周期也需1至2个月。“每一层色彩显露,都是与石的深度对话;每一次刀锋转折,都可能改变最终形态。”这种“随石赋形,天人合一”的创作哲学深深震撼了学子。大家感叹:“这绝非流水线产物,每一方都是凝聚时光、灵感与自然馈赠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孤品,是匠人心血与自然造化的共舞。”
守正亦创新:砚台形制里的古今对话
移步展馆,砚台的形制流变诉说着审美与实用的时代对话。传统巨砚气势磅礴,彰显古韵,而案头精巧玲珑的新式砚台正成为主流。“小砚更契合现代生活空间,便于携带赏玩,也更易融入日常书写。”传承人拿起一枚掌心大小的砚台展示,其上云纹流转,雕工精妙。实践团成员从中领悟到,非遗的活力在于守正创新——当千年技艺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方寸间找到平衡,传统便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这也让我们学到了,原来非遗的传承,既需敬畏传统,也需读懂时代脉搏。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贺兰砚。王华森 供图
薪火待相传:青春力量为非遗注入新动能
辉煌背后,传承的隐忧同样牵动人心。“能独立完成设计、选料、俏色雕刻、精修等全流程的核心匠人,屈指可数。”传承人的话语中透着紧迫感。为破解困局,郝氏砚阁与当地积极探索,开创了“开砚启蒙”技艺研学体验项目——让青少年亲手雕刻简易石章,在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中感受石魄的温度与雕琢的乐趣。实践团成员提议:“何不巧妙融入贺兰山古老岩画的元素?让小小砚台成为行走的文化IP,讲述更悠远的地域故事。”非遗与教育的火花碰撞,正为这古老技艺开垦着孕育新苗的土壤。体验时拿起刻刀,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匠心不易”,传承的责任重大。
归途启程,学子们背包中的贺兰石样品犹带山野气息与匠作余温。“一方砚台,藏着山河故事,刻着匠心坚守,更连着文化根脉。”它教会我们敬畏自然的馈赠,尊重时间的沉淀,更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坚守文化根魂的同时,以创新和开放的姿态,让古
老技艺在新时代生生不息。此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深刻理解了非遗作为民族文化基因库的重要性,以及青年一代在守护与活化这份珍贵遗产中应有的担当与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郝氏砚阁合照。王华森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