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何宇晖、王华森、高兴)近日,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赴宁夏两市社会实践团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并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与好奇,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凤琴刺绣的传承基地,通过实地观察、亲手体验、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启了一场探寻传统技艺传承密码的实践调研之旅,深入了解这项古老刺绣技艺的传承脉络与发展现状。
指尖藏匠心:千年技艺的鲜活呈现
宁夏刺绣以其独树一帜的压针技法为核心,辅以精妙的挑绣工艺,在长期的发展中沉淀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特色既体现在针法的厚重扎实上,也蕴含着当地风土人情的独特印记——压针时丝线层层相叠,形成富有立体感的纹理,如同黄土地上起伏的沟壑;挑绣则以细密的针脚勾勒出简洁明快的图案,恰似草原上跃动的光影,两种技法的巧妙交融,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诉说着宁夏大地的风土人情与民族智慧。
“起针要稳,压线要匀,心思要静,这刺绣啊,绣的就是一份耐心与坚守。” 李凤琴一边给实践团成员示范基础针法,一边娓娓道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承人,李凤琴倾注数十年心血,完整掌握了整套传统针法。从起针时的丝线固定,到压针时的力度掌控,再到挑绣时的图案布局,每一个环节她都烂熟于心。在她的工作室里,墙上、展架上陈列着多幅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像是无声的叙述者,将宁夏刺绣的精湛技艺与文化内涵娓娓道来。当实践团成员尝试拿起针线体验时,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难度——仅仅是最简单的压针动作,就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力度平衡,这让大家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传承之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传承人李凤琴在指导实践团成员进行刺绣体验。 王华森 供图
困境与破局: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
然而,这项承载着地域记忆与民族智慧的传统技艺,如今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李凤琴坦言,目前能坚持跟随她系统学习刺绣的徒弟仅有一人。在与实践团的交流中,她
道出了背后的困境刺绣技艺的学习周期长达数年,从基础针法到独立创作,需要忍受长时间的枯燥练习,还要具备对细节的极致敏感,才能领悟不同针法的细微差别;更现实的是经济效益问题,由于市场认知度有限,手工刺绣作品的售价往往难以匹配创作者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这让许多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下望而却步。“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地模仿,得是打心底里的热爱才能坚持下来。” 李凤琴的话语中带着些许无奈,却也透着对技艺传承的坚定信念。
面对传承困境,李凤琴和她的团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积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一方面,她们积极探索将传统刺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从当代生活场景中汲取灵感,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这些尝试既保留了刺绣的精髓,又让作品更贴近当下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团队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她们在短视频平台
进行直播,与观众实时互动,解答关于针法与文化的疑问。这些举措不仅扩大了宁夏刺绣的影响力,也让更多人有机会认识这项古老的技艺。
▲图为成员们参观宣传刺绣的直播间。 王华森 供图
青春接力跑:青年学子的非遗担当
在李凤琴看来,传承之路或许漫长,但只要坚持对技艺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宁夏刺绣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让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实践团在调研结束后,结合走访记录与收集的资料,对宁夏刺绣的技艺特点、传承现状及创新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这项非遗背后蕴含的文化力量,也对其面临的传承困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成员们在深入探究后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一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接力。它既需要坚守传统技艺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又要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基于这样的认知,实践团积极行动起来。大家充分利用日常接触的网络渠道,将调研时录制的传承人刺绣手法、成品细节特写等素材进行整理,由文字功底较好的同学撰写通俗易懂的介绍文案,搭配素材制作成图文内容;擅长视频剪辑的同学则把素材剪成短小微视频,突出宁夏刺绣的独特之处。这些内容通过班级公众号、校园微博账号以及同学们的个人社交账号发布,还在宿舍群、社团群里分享,发动身边同学帮忙转发。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团努力架起连接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桥梁,让宁夏刺绣这样的文化瑰宝在时代更迭中始终保有鲜活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