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王艺桢、于申博、高兴)近日,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赴宁夏两市社会实践团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对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与宁夏博物馆展开实地探访。此次活动以“串联历史与工业,融合地理与人文”为核心,借助实地观察、深度对话,解读这片土地上自然条件与人类文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奥秘;以“从资源底色到多元亮色”为线索,让青年学子在传统产业的深厚底蕴与新兴产业的灵动变化中,理解宁夏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转型智慧。
乌金印记刻地层,矿业史诗展宏图
踏入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实践团便一头扎进了宁夏煤炭产业的厚重历史之中。在“远古留痕”展厅,巨大的地质剖面模型犹如一部宏大的地球史书,层层岩层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其中乌黑发亮的煤炭,正是大地历经亿万年孕育的结晶。宁夏的煤炭资源形成于 1.3 亿年前,彼时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沼泽,随着地质运动的剧烈变化,繁茂的植被被深埋地下,在高温高压的漫长作用下,逐渐转化为 “工业的食粮”,为后续蓬勃发展的煤炭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煤炭的形成。王华森 供图
在“煤炭生产”展区,时间轴清晰展现着宁夏煤炭开采从人力到智能化的跨越。数据显示,宁夏优质动力煤占全国总量的1/4,其 “太西煤” 更是闻名遐迩,畅销海内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煤炭通过“西煤东运”支撑了华东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清晰而深刻的数据让实践团成员们驻足沉思:看似普通的煤炭,竟是连接地理馈赠与国家发展的纽带。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学习煤炭的重要性。王华森 供图
“矿工生活”展区内陈列的一件件老物件,是一代代矿工的青春与奉献。泛黄的工作证、磨破的胶鞋、带补丁的饭盒,以及记载着安全生产天数的搪瓷牌,无声地诉说着矿工的日常。一件1982年的
矿工棉袄,袖口和肘部缝补了多次,衣襟上还留着煤尘的印记。在众多矿工之中,有一位叫李师傅的老矿工堪称代表人物。他在煤矿一线奋战了30余年,从最初的普通挖煤工人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面对复杂多变的井下环境,他凭借精湛技术和无畏勇气,多次化解危机,保障生产安全,是无数宁夏矿工拼搏奉献精神的缩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赏老矿工捐赠的物件。王华森 供图
发展至后期,宁夏煤炭产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方面,长期高强度开采致使部分矿区资源逐渐枯竭,开采成本大幅攀升,产业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另一方面,煤炭开采与加工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大量煤矸石堆积占用土地,且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煤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加剧了大气污染。此外,矿井水排放若未经有效处理,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面对这些难题,宁夏煤炭产业亟待探索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黑色产业的绿色转身,产业版图的新拼图
离开煤炭博物馆,实践团走进宁夏博物馆,这里的产业展区,展现了宁夏从“靠煤吃饭”到“多元发展”的跨越。
踏入“六新”产业展区,实践团成员们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巨大的机械臂精准地挥舞着,与往昔传统工业的粗犷场景形成鲜明反差。宁夏全力推动“六新”产业发展,聚焦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现代化工、轻工纺织六大领域,成果斐然。以单晶硅产业为例,宁夏单晶硅产能占全国15%,十年间从默默无闻到占据重要份额,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装备制造方
面,宁夏大胆革新体制机制,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浪潮。共享集团建成全球首个万吨级铸造砂型3D打印数字化工厂,颠覆传统生产方式;宁夏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占比达55%,高新技术产品占比45%,突破70余项核心技术,诸多世界领先的名企名牌不断涌现,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六特”产业展区则飘着“宁夏味道”: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瓶排成方阵,中宁枸杞制成的面膜、枸杞原浆整齐陈列,盐池滩羊的冷链包装盒上印着“48小时直达全国”。讲解员喜上眉梢:“以前枸杞卖不上价,现在做成保健品,一斤能卖几百块;滩羊以前只在本地吃,现在通过电商走进了北上广深的餐桌。”
让实践团成员意外的是,博物馆里产业与文化的交融。“六特”展区旁,西夏文的“酒”字拓片与现代葡萄酒标签并列,说明牌写着“贺兰山东麓酿酒历史始于西夏”;枸杞展区挂着明代《本草纲目》的枸杞插画,旁边是现代枸杞的营养成分检测报告。“我们的产业不
是凭空来的,是从历史文脉里长出来的。”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六特”产业的“特”,不仅特在资源,更特在文化。
双馆共鸣:从黑色到多彩,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变
夕阳西下,实践团成员站在宁夏博物馆前回望,两座博物馆的影像在脑海中重叠:煤炭博物馆的镐头与宁夏博物馆的工业机器人,诉说着生产力的飞跃;矿工的旧工装与“六特”产品的新包装,见证着产业的迭代;煤矸石的重生与枸杞的深加工,诠释着“变废为宝”的智慧。
宁夏的产业发展,就像一棵树,煤炭是深扎的根,“六新”“六特”是伸展的枝,人文是滋养的土。带队老师郭美彤在总结时说:“此次双馆之行,让实践团成员们明白:资源型地区的转型,不是告别过去,而是带着历史的积淀,向着更广阔的未来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