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青年学子开展 “生物 + 美育” 暑期实践,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生活

发布时间:2025-08-19 16: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思婷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7月7日至8月8日,为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生活,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童绘润芽”青苗行动团携手伯藜学社“藜光扬梦”伯藜支教团,在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实践活动。两支团队采用创新性“生物+美育”模式,深度融合科学观察与艺术创作,通过蝴蝶科普、微生物探秘等主题课程,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探寻生物奥秘,让科学的种子乘着艺术的翅膀落于他们的心田。

蝶影斑斓间,解锁自然的艺术密码

蝴蝶主题课堂以“头上两根毛,身穿花旗袍”的谜语开场,孩子们齐声猜出“蝴蝶”时,清脆的童声里满是雀跃。志愿者的指尖划过屏幕上呈现出的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指出凤蝶翅尖阳光似的金属光泽和粉蝶翅膀水彩般纹路,引得孩子们发出同蝴蝶翅膀一样轻颤的惊叹声。从卵的圆润到幼虫的蠕动,从蛹的静默到成虫的翩跹,蝴蝶的“变形记”在讲述中渐渐清晰。

当由团队精心准备的从天目山野外实习带回的蝴蝶标本甫一亮相,透明展盒里的苎麻珍蝶与黑凤蝶瞬间成了课堂的焦点。阳光穿透玻璃,蝴蝶的鳞片在阳光倾洒下流转着细碎金芒,宛如封存了整片山野的流光。孩子们立刻簇拥过来,有的踮起脚尖把脸凑近展盒,有的拉着同伴的衣角指着翅纹小声讨论,好奇的目光在那些绚丽翅纹上来回游弋。志愿者适时俯身,指尖轻点标本:“看这些蝴蝶的鳞片,像不像精巧的琉璃瓦?正是这些一层叠一层的微观结构赋予了它们斑斓的色彩。”▲图为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蝴蝶标本。徐思婷 供图

手工创作环节,也正是孩子们融合学习成果的时候,孩子们将用五彩橡皮泥捏制蝴蝶。不会动的橡皮泥在孩子们手中渐渐有了“生命”的形态,有的模仿标本做出对称圆点斑纹,有的给翅膀加上波浪形边缘,连细小的触须都被塑得微微上翘,透着灵动,仿若下一秒就要振翅飞走。志愿者们也参与到这个环节中,在旁耐心指导,帮助孩子们将课堂学到的形态知识一点点变成指间的创意,让科学认知有了具体的模样。

课程尾声,志愿者科普了蝴蝶的生态价值与药用价值,告诉孩子们蝴蝶数量变化多少能反映环境质量好坏,部分蝴蝶的幼虫可入药。在科普的过程中,“不捕捉蝴蝶、不破坏栖息地、不乱扔垃圾”的环保理念,随着孩子们手中的作品,悄悄在心里扎了根。

微观世界里,探寻生命的健康奥秘

微生物主题课堂上,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先是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事物,从衣角纤维到桌面痕迹,那些平时看不见的细节,在镜片下渐渐清晰。随后,显微镜下的清晰影像被投放到屏幕上,乳酸菌的圆润、病毒的奇特形态忽然闯进视野,孩子们一下子屏住了呼吸,瞪大了好奇的研究,仿佛眼前推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图为微微老师在微生物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的场景。徐思婷 供图

课堂中,志愿者运用生动的比喻讲解微生物的两面性:“酸奶里的乳酸菌是‘发酵小能手’,能让牛奶变酸甜;新冠病毒却是身体健康的‘小敌人’,会带来不适。”随后的主题绘画环节,孩子们以卡纸为画布,挥舞彩笔勾勒想象——乳酸菌被画成缀着笑脸的云朵,病毒则长着尖尖的“铠甲”——每幅作品都是对微观世界的独特解读。

▲图为微生物课上孩子们与作品合照。徐思婷 供图

课堂末,伴随着画笔声渐渐停息,志愿者适时分享了卫生小连招:勤洗手能冲走“坏菌”,戴口罩可挡住“不速之客”,常通风能让空气里的“好菌”更活跃。孩子们指间攥着的卡纸,其上浓烈的色彩随着夏日的燥热逐渐干透变浅,同时也将这些健康知识烙印在心里。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照。徐思婷 供图

据悉,本次实践活动借科学观察与艺术创作的融合,让孩子们在认识蝴蝶、探秘微生物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的知识,又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志愿者们也在教学互动中深化专业理解,实现“教学相长”。这种“生物+美育”的创新模式,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生活添彩,也让科学与健康的种子在童心深处悄然萌芽。(通讯员:徐思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思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