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汪也群、黄佳颖) 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语润乡兴实践团“芷韵新声”小分队怀揣着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走进芷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实践活动。
圆梦天安门:用镜头定格老人的“北京情结”
在中阳溪村,队员们顶着烈日走访老人时,发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现象:几乎每位老人都对北京天安门怀有深深的向往。当他们走进一位老人的家中,队员们了解到:他的儿子在早些年已经离世,儿媳妇孙子都已经外出打工,只留下他和年幼的孙女一起生活。当队员们和李爷爷讲述了他们的来历,尤其是听到要给他拍一张与天安门的合照时,老人的脸上瞬间绽开了笑容。
为此,团队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搭建简易摄影棚,耐心地帮老人们整理衣装。当老人们面对镜头时,队员们一句一句地教他们说“茄子”。起初,老人们用浓重的方言表达,在队员们的悉心指导下,终于能字正腔圆地说出“茄子”。
第二天,当老人们拿到装裱好的照片时,脸上绽开了喜悦的笑容。李爷爷激动地说:“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去’天安门,这照片我要放在堂屋最显眼的位置!”在拍摄活动开展的同时,队员们还对老人们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为后续推普工作收集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队员为老人拍摄的天安门合照
童心筑梦:让普通话的种子在乡野生根发芽
在中阳溪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推普小分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课堂。队员们精心设计了“诗歌朗诵”“普通话和方言对译”等互动游戏。在“普通话来历小讲堂”上,队员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普通话的发展历程,强调学好普通话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队员们还发现,很多孩子在家主要使用方言,普通话交流机会有限。为此,他们专门设计了“普通话手工活动”,鼓励孩子们将手工作品带回家,用普通话向家人讲述作品的创作过程,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推普效果。
队员们和孩子合影
风雨桥畔:用普通话讲述芷江故事
龙津风雨桥是芷江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推普小分队开展街头采访的重要场所。队员们在这里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当地居民,用普通话交流芷江的历史文化。
在芷江龙津风雨桥的斑驳光影里,“芷韵新声”小分队的队员们遇见了21岁的侗族大学生小张。这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向我们讲述了风雨桥的历史,小张指着桥廊上精美的彩绘,向我们娓娓道来。
队员们一边听着小张的讲解,一边望着桥上往来的身影,忽然深刻体会到: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简单的语言教育,它像这座桥一样,一头连着乡土的根脉,一头通向广阔的世界,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能在共同的语言里,分享彼此的故事,传承共同的文化。
队员和受采访者的合照
实践活动虽然短暂,但是收获满满。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教育,更是连接城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从为老人圆“天安门之梦”时的温情互动,到给孩子开设普通话课堂时的欢声笑语,再到在风雨桥畔倾听本土文化故事的深刻感悟,每一个瞬间都在印证:当普通话的种子在乡村扎根,便能生长出连接情感的藤蔓,编织起文化传承的网络。
撰文 | 汪也群 黄佳颖
图片 | 滕佳 李佩君
审核 | 孙雅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佳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