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探寻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发展现状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西安市鄠邑区。实践团成员走进洪庆文化艺术基地、探访文脉传承密码,与当地文化名家杨民社老师深入交流,在行走与对话中汲取文化养分、筑牢青春担当。
翰墨藏乡土 书香载农情
上午九时许,由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常务理事、灞桥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路桄畅老师向实践团队介绍了鄠邑区农民文学的基本情况,并带领团队参观鄠邑区洪庆文化艺术基地。展厅内,当地社员的书画作品如乡土长卷徐徐展开。传统水墨画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乡村图景,墨色浓淡间藏着乡土的厚重感。书法作品各显神通:有的行云流水,有的笔锋雄健。而创作者中,有资历深厚的书法大师,也有热爱书法的小学生。
▲图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部分作品
转至典籍展区,《鄠邑农民诗选》等出版物整齐码放,纸页上质朴的诗句,让实践团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农民创作者对生活的赤诚。路桄畅老师指着一本本散文集和诗集,向实践团成员认真介绍着。这些长在泥土里的文字,称不上华丽繁复,却比任何浮夸的修辞都更有力量、更加动人。
▲图为路桄畅老师带领实践团参观
对话杨老师 深探农笔心
参观书画基地后,实践团队在基地会议室专访了杨民社老师。作为深耕农民文学研究数十年的学者,杨老师谈及农民写作时,话语里满是热忱:“农民写诗不是为了成名,而是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推着他们拿起笔。”杨老师曾经还是一线语文教师,他经常鼓励学生们多写、多练,不要害怕写作。
访谈中,大家围绕“农民写作的初心与困境”展开探讨。杨老师坦言:“有人白天种地、夜里写诗,缺时间;有人写得好却不懂投稿,缺平台;还有外界对农民诗人缺乏认同。”但杨老师也笑着举例:“然而,还有很多农民诗人的作品被编进乡土教材。村里孩子都背他们的诗,受到启发争相学习,这便是农民写作的力量。”
杨民社老师还寄语实践团:“希望你们要让更多人知道,农民的笔是能写出中国乡村最鲜活的故事的。”
▲图为实践团专访杨民社老师
午间话别后 书香载思归
午间,路桄畅赠给实践团队每人一本《鄠邑农民诗歌集》。团队成员与杨民社老师及基地社员聚餐,席间仍围绕农民写作的话题交流不停。餐桌上的翰墨书香、老师们的恳切话语,都化作沉甸甸的收获。
▲图为路桄畅老师、杨民社老师、王建西老师与实践团合影
短短半日的鄠邑之行,是一场浓缩的乡村题材作品体验。从早晨抵达的期待,到洪庆基地里与书画、典籍的对话,再到与路桄畅老师和杨民社老师探讨农民写作的深意,实践团队不仅收获了调研素材,更读懂了农村题材作品里的生活热爱与时代印记。未来实践中,团队将带着调研与访谈所得,继续深入农民文学,让青春的目光,始终追随泥土里生长的诗与远方。
撰稿:张棱晰
摄影:张棱晰、赖屿楦、岳思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