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谭婉恩 林可怡)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牢牢把握“校地共建”关键抓手,凝聚典型村建设强大合力,广州华商学院薪传启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美育浸润为核心路径,擦亮乡村美育课堂品牌,助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以实干担当为鲜明底色勾勒青年力量与社区发展同频共振的蓬勃图景。自2023年初入社区到2025年的深度扎根,广州华商学院薪传启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稔岗社区的三年实践,不仅见证了社区美育课堂从“启蒙”到“臻善”的跨越式发展,更实现了自身从“服务者”到“文化传承者”“社区共建者”的成长蜕变。
课程体系:从“文艺初触”到“主题化育人体系”的打磨升级
实践初期,突击队以“文艺表演+基础体验”为核心进行探索,聚焦美育启蒙;随后将课程调整为“实践体验+文化初触”,形成自然创意与非遗启蒙两大板块,引导孩子们感受自然意趣与传统底蕴;第三年,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向纵深发展,着力构建“非遗传承+社区叙事”的立体课程群:一方面,将非遗课程从“单点体验”跃升为“创新传承”模式,让孩子们于实践中真切触摸传统文脉的温度;另一方面,在话剧课程设计中融入社区本土故事,实现“美育浸润+文化认同”双重育人价值。稔岗社区美育课堂的内涵在突击队队员们的深度挖掘下不断拓展,为美育课堂深入基层持续注入内生动力。
▲图为孩子们的话剧成果演出(熊芯怡摄)
文化传承:从“文化启蒙”到“活态传承”的实践深化
在稔岗社区文化传承的初期,突击队依托文艺汇演形式与中式美学表达,将乡土情怀与非遗传统转化为具象文化符号进行初步呈现,为后续发展播撒下传承的薪火。经过三年深耕,突击队逐步构建起“认知—实践—创新”的非遗传承路径:竹编小船课程讲堂上,讲解竹编技艺历史的同时,传授孩子们“挑一压一”编织技巧;油纸伞彩绘课程中,孩子们肆意挥洒想象,将传统花鸟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入创作,实现“传统技艺+个性表达”融合创新。文化传承由此从单一的“文化启蒙”向深度的“活态传承”演进,让传统非遗真正融入稔岗孩童们的成长轨迹,焕发出新活力。
▲图为突击队队员蔡慧婷、熊芯怡带领孩子们制作竹编小船(陈小熳摄)
社区互动:从“基础陪伴”到“共生共建”的协同发展
从以“陪伴”为核心的基础互动,到以“成长”为核心的精准引导,第三年,突击队深化与社区儿童互动融合,构建起“1+1+1”赋能模式。期间,联合稔岗社区开展“墙绘焕新”行动,紧扣社区“典型村建设”需求,挖掘农耕故事、绿美建设等本土素材,以“稻香丰收”为主题绘制农民丰收墙绘,让街巷成为“会说话的文化长廊”,通过艺术形式强化社区文化标识,助力打造“环境美、文化兴”的典型村风貌。同时,举办“趣味运动会”,设置拔河、珠行千里等比赛项目,队员与孩子们在运动会赛场上齐心协作,以体育凝聚奋进力量。这些多元创意活动,进一步激发突击队、稔岗社区、稔岗孩童三方主体的参与活力,强化彼此间的联结纽带,夯实了社区文化建设根基,推动典型村建设效能持续提升,为打造富有文化底蕴与活力的社区生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突击队队员协同稔岗社区完成的墙绘(何颖茵摄)
三年来,广州华商学院薪传启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实践履迹,是乡村美育从“启蒙”到“共生”的进阶历程,更是突击队队员们从“探索学习者”到“实干担当者”的成长画卷。课程体系的日益完善、文化传承的扎实落地、社区联结的持续深化,彰显着实践效能的稳步提升。未来,这份“青春聚力+美育浸润+乡土铸瑰”的实践模式,将在稔岗社区“典型村建设”的道路上持续赋能,让美育之花在基层沃壤灼灼绽放,让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子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