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纪实 —— 寻福探韵:走进上下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触摸福州古厝里的活态文化基因
三捷河畔,古厝新生。6 月 29 日上午,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踏入了下杭路 181 号的朱漆大门,队员们仿佛跌入了一场时空交叠的梦境。这座由民国 “棉纱大王” 罗祖荫旧宅改造的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四进院落层层递进,如同徐徐展开的福州文化长卷。入口处一面巨大的 “魔屏墙” 闪烁着微光,指尖轻触 “咏春拳” 图标,一段拳法演示视频跃然屏上 —— 这座古厝的科技脉搏,从第一刻便击中了年轻访客的好奇心。
初探场馆:在历史肌理中感知非遗容器
实践队员们在进入展馆前,先对这座古厝的建筑格局进行了初步探访。作为民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罗祖荫旧宅的四进院落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递进,更暗合了福州传统民居 “藏风聚气” 的格局理念。第一进院落的天井采用青石板铺就,雨天时雨水沿四周排水槽汇入暗沟,形成 “四水归堂” 的意象,既体现了福州人对水的敬畏,也暗含 “肥水不流外人田” 的生活智慧。
福匠展厅:指尖上的千年传承
队员们一走进 “福匠” 展厅,便看见一尊脱胎漆器梅瓶在射灯下流转着宝石般的光泽。其奥秘正是 “以石膏为胎,裱褙夏布与漆泥,最后敲碎石膏脱胎成型 —— 轻若浮云,牢如金石”。据展厅工作人员介绍,这件梅瓶从制胎到成品,经历了 24 道漆艺工序,仅髹漆环节就耗时 3 个月,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精心操作,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
旁边陈列的寿山石雕更是深刻诠释了什么叫 “方寸纳河山,石上种千年。刀锋游走处,福寿掌心眠。” 其中一件《松下问童子》摆件,选用寿山石中的 “芙蓉石” 雕刻而成,石质晶莹剔透,温润绵长。队员们通过放大镜观察发现,工匠在不足 5 厘米的石面上,不仅雕刻出了松树的苍劲、童子的灵动,甚至连松针的纹理、人物的衣褶都清晰可辨,其精湛的刀法令人叹为观止。
最令队员们驻足的是软木画,60 年树龄的栓皮栎树皮,经过蒸煮、切片、雕刻等工序,化作飞檐斗拱、亭台楼阁,松针细如发丝,人物小似米粒 —— 树皮与福州匠心的相遇,成就了这活灵活现的 “东方立体油画”。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们尝试用刻刀切割软木,才发现看似柔软的树皮在雕刻时极具韧性,稍有不慎就会断裂,深刻体会到软木画制作的不易。
福乐区域:动静之间的文化回响
队员们转入 “福乐” 区域,十番音乐的锣钹声骤然响起。这套由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等乐器组成的传统乐种,曲调明快活泼,既有江南丝竹的婉约,又有闽越文化的豪放。现场播放的十番音乐《秦楼月》,通过现代音响设备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让队员们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福州庙会。
几位队员在体验区模仿咏春拳 “小念头” 起式,这是中国武术史上罕见的专为女性创编的拳种,刚柔并济的招式在百年古厝中焕发新生。指导老师介绍,咏春拳的 “黐手” 训练法,既能锻炼反应能力,又蕴含着 “以柔克刚” 的哲学思想,与福州人 “外柔内刚” 的性格特质不谋而合。队员们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自己的招式与大师演示进行比对,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拳法的精妙。
福韵区:烟火气中的文化记忆
福韵区的烟火气裹着桂圆甜香扑面而来。全息纱幕中畲族新娘的凤凰装银佩叮咚,队员们接过感应式银冠对歌,幕中新娘竟含笑回唱《拦路歌》,这种虚实结合的互动方式,让大家瞬间融入畲族的婚嫁习俗。据了解,这套全息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动作捕捉和语音识别技术,能够根据观众的动作和歌声做出实时响应,让非遗体验更加生动有趣。
喜娘文化展柜前,“依姆” 们争相录制方言吉祥话:“撮撮金,撮撮银!” 喜娘作为福州传统婚嫁中的重要角色,不仅要会说吉祥话,还要懂礼仪、善调解,是福州民俗文化的活载体。展柜中陈列的喜娘服饰,绣有 “鸳鸯戏水”“龙凤呈祥” 等图案,色彩鲜艳,寓意吉祥,体现了福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戏台前陈列的畲族凤凰装令人震撼:青黑缎面上刺绣着七彩凤纹,银质头冠垂落流苏 —— 畲族女性用服饰书写着没有文字的民族史诗。队员们仔细观察发现,凤凰装的银饰重达 3-5 斤,由银冠、银簪、银项圈等组成,每件银饰都有特定的寓意,如银冠上的 “凤凰朝阳” 象征着畲族对光明的追求,银项圈上的 “五谷丰登” 则寄托了对丰收的期盼。
实践思考:非遗传承的当代路径
古厝不言,非遗有声,每一次触摸、体验、记录,都是青年与千年文脉的击掌相鸣。三捷河的波光揉碎了古厝檐角的轮廓,杭肆市集的喧声随晚风飘荡。抚过罗氏绸缎庄斑驳的砖墙,触到的不只是历史的余温,更是千年文脉在当代青年掌心搏动的新生力量。传统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脱胎漆器上24道朱漆层叠的肌理,咏春拳少女们绷直的指尖,重生的古老纹样,都在轻轻诉说着非遗的生命力。
离开发光的杭肆市集,回望古厝飞檐勾勒的墨色剪影,衔接着传统与未来的传承之路,正在我们的掌心延展向星辰大海。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征程还在继续,我们将带着对传承的敬畏与感动,继续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子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