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周洁)2025年8月19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子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经历着一场以湖笔产业为核心的、聚焦传承与创新交织的社会实践,为这一承载千年文化的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探索出独特路径。
图为坐落于湖州市的中国湖笔博物馆
作为 “文房四宝” 之首,湖笔历史悠久,相传 2000 多年前秦国名将蒙恬在此改良毛笔,其制作需经八大工序、120 余道子工序,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善琏镇仍是湖笔产业的核心区域,街道上湖笔店铺众多,作坊内工匠们坚守着传统技艺。68 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松源每日在车间指导工人,以 “三义四德” 标准把控品质,守护着湖笔的千年文脉。不过,湖笔产业也面临挑战。信息网络时代书写方式变革导致需求减少,老一代非遗传承人有限难以规模化生产,使善琏湖笔陷入 “高端不经济、低端无利润” 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实践成员来到善琏镇的湖笔工坊,与匠人们深入交流。队员与工作人员一起穿上工作服,在杨松源等老匠人的指导下,尝试体验湖笔制作的八大工序。从选料到水盆工序中对毛料的精细处理,再到结头时的小心翼翼,亲身体会到每一支湖笔背后凝聚的匠心。在调研过程中,成员发现了湖笔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存在文化差异和信息壁垒。针对这一问题,队员计划利用专业知识,为当地湖笔企业的产品介绍、品牌故事进行多语种优化。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为破解难题,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多举措发力。2023 年,湖州市颁布《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2024 年,《善琏湖笔制作工艺规范》地方标准发布,从法律和标准层面提供保障。在传承体系建设上,善琏镇建立 “大师工作室集群” 和非遗活态传承基地,推行师徒传承制度,还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制定技术规程,细化毛料分类和工艺流程。
此外,年轻一代的加入为产业带来新思维。例如, 姚玉粼、杨文夫妇开创 “联票 + 文创” 模式,与南浔景区联动,将文创笔融入旅游销售网络,还进驻电商直播 “共富工坊” 传播技艺。善琏春风湖笔厂的 “笔二代” 吕韬改良产品,开发文创伴手礼、盲盒湖笔等,激发年轻群体购买欲。
图为湖州市的毛笔美誉
▲图为湖州市的特色湖笔
目前,善琏镇湖笔市场主体超 400 家,从业人员 1600 多人,年制笔 1400 万支,年销售额近 10 亿元,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展望未来,善琏镇正锚定 “智能笔” 这一切入点,积极布局 “数字科技 + 新材料 + 大视听” 三大赛道,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新生态。当地计划筹建的 “数字书法” 体验中心,将融合先进的数字技术,为游客和学习者提供沉浸式的书法体验。人们可以在这里通过智能设备感受湖笔的书写魅力,还能与虚拟的古代书法大家进行 “互动”,深入了解书法文化的精髓。开发的 VR 教学系统,则将打破时空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到专业的湖笔书法教学,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湖笔文化。此外,善琏镇还将推动湖笔文化与旅游、教育、影视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例如,打造以湖笔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与高校合作开展湖笔文化研究项目,培养专业的文化传承人才;参与影视制作,将湖笔的故事搬上银幕,扩大湖笔的影响力。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国际研学项目等方式,向世界全方位传播湖笔所蕴含的东方审美与智慧,让湖笔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让湖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正稳步迈向新的发展高峰,书写着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撰文 | 周洁
图片 | 周洁
审核 | 周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