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泰安市新泰市与潍坊市寒亭区乔庄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研究核心,开展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开展主题宣讲、参与民俗技艺传承、组织互动座谈等方式,深入探究“理论宣讲+传统根脉”融合模式在不同地域的实践形态,解码“第二个结合”如何通过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红色基因与传统根脉的交融:实践队开展“第二个结合”主题宣讲
在泰安市新泰市,实践队员走进龙廷革命老区,斑驳的“抗日救国”标语墙与“和圣”柳下惠故里的孝贤文化碑刻相映成趣,构成了“第二个结合”的独特宣讲场景。这里既有龙廷战斗中“军民同守阵地”的红色记忆,又有儒家“孝亲睦邻”的文化传统,两种精神基因在乡土间自然交融。实践队紧扣当地特色,策划了“古韵新声”主题宣讲活动。
队员们在百年老槐树下搭起“理论宣讲台”,以“传统美德里的革命密码”为主线开讲: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延伸到革命时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准则,解析儒家“慎独”思想与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精神的内在契合;用新泰方言讲述“泰山挑山工”负重前行的故事,阐释马克思主义奋斗观如何与“愚公移山”的传统精神相互呼应。为增强宣讲感染力,队员们还邀请当地“徐家锣鼓”非遗传承人加入,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编进快板词,锵锵锣点中,“集体的事大家管”的道理随乡音传遍村落。
▲图为实践队员宣讲现场。冯钰 供图
实践队发现,新泰的宣讲注重“理论落地”。队员们与村民一起编排“红色情景剧”,再现当年支前民工用独轮车运送物资的场景,剧中老农用“庄稼人就得抱团才能丰收”的台词,生动诠释了“群众路线”与乡土社会“互助传统”的共通之处;在“诚信农户”示范点,队员们结合“和圣”文化,讲解“诚信经营”既是传统商道,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金规则”。这种“理论+非遗+生活”的宣讲模式,让“第二个结合”从书本走进了村民的日常认知。
红韵赋能实践:从文化共鸣到乡村振兴的转化路径
转战潍坊市寒亭区乔庄村,实践队员被村里“年画工坊”的热闹氛围吸引——这里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之一,村民们正围着案台印制“军民团结”主题的年画,红色故事与传统技艺在木版上完美融合。实践队在这里开展“年画里的初心”宣讲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俗文化创新结合。
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在年画创作现场开讲:解析“门神秦琼敬德”的传统形象与“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精神共鸣,阐释“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延续性;拿起刻有“减租减息”字样的老木版,讲述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政策如何与“耕者有其田”的传统愿景相呼应。村民们边听边画,在队员的指导下,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时代主题融入传统年画,创作的《新二十四孝》《丰收乐》等作品,成了村里文化墙的新装饰。
实践队还在乔庄村组织“院落座谈会”,邀请老党员、年画艺人、返乡青年围坐在一起,用潍坊方言探讨“传统手艺如何接上时代地气”。队员们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提出“年画+研学”“非遗+电商”的发展思路,建议村民将红色故事刻进年画模板,开发“红色研学体验课”。“以前觉得年画就是贴墙上的画儿,现在知道还能讲革命故事、挣旅游钱!”村民王大叔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实践队走访两地周边村落时发现,文化振兴的赋能效应已辐射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新泰市依托宣讲凝聚的共识,编制《红色耕读地图》,串联9处革命遗址与12家“诚信农户”示范点,带动“红色研学+生态农旅”融合发展,周边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近2500元;乔庄村将年画中的“孝亲”“和睦”元素融入村规民约,组建“年画调解队”,用传统故事化解邻里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据统计,两处红色文化重点区域年均接待游客超160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就业,配套建设的年画博物馆、红色书屋等设施,让村民在参与中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
▲图为实践队员宣讲现场。袁泉 供图
从新泰老槐树下的“锣鼓宣讲”,到乔庄村年画工坊里的“指尖课堂”,实践队看到了“第二个结合”在乡村的多元实践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民俗根脉则让理论宣讲有了扎根大地的力量。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不同地域的实践虽各有特色,但核心逻辑高度一致——“第二个结合”在乡村的生动实践,能激活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进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滋养与发展动能。(通讯员 袁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