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阶梯赴黔传薪火,从江情描绘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17 17: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圣唯   阅读 6.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江南大学 “蓝阶梯”乡村振兴实践团,四次横跨千里山河,奔赴贵州基层一线。2025年7月13日-26日,在江南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董小平的带领下,16名来自理学院、人文学院、商学院等学院的同学怀揣着为民情怀,积极响应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的号召,聚焦乡村振兴,前往贵州省从江县下江中学开展为期两周的实践活动,在平凡中书写家国情怀,让昔日的墨色长卷被点染出万千斑斓。

图为领导合影 下江中学校长石刚(左一)副校长杨效林(中)江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董小平(右一)

图为蓝阶梯成员与下江中学学生合影

万里赴黔途,阶梯再启行

从2021到2025,蓝阶梯秉持“乡村振兴,双向教育”之初心,数度踏黔地沃土,于习水、从江间播撒光热。支教传薪火,调研探根脉,红色文化浸润、推普赋能、教育拓界皆在其列。团队载誉无数,从省级重点团队的嘉勉到全国示范团队,每一份荣光都映照着青春足迹;十万余次点击背后,是蓝阶梯和乡村振兴双向奔赴后的同频共振,是蓝阶梯成员立志让青春的光芒在基层角落里闪光的坚定,更是为了

循着前期工作的脉络深耕细作,让已播下的种子扎根更深、生长更茂,让未竟的蓝图在细化打磨中愈发清晰。

图为蓝阶梯团队会议

课程纷纷至,齐声向云端

团队践行着理学院院训“厚重数理,博学至新”精神,围绕“赋能成长,为爱上色”开设多元课程,兼顾启蒙与实践,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在他们心中播撒为人处世的种子,让学识与德行并肩生长。

图为ai课程

李瑶老师在向学生介绍AI基础应用、伦理隐患和工作前景的同时,教给学生们利用AI自学的方法,言语间是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殷切希望;杜培硕老师的化学实验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同学们在实验中爱上化学,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周旭祥老师的光学实验课从棱镜分光开始,让同学们发现光的另一面,燃起心中探索世界的求知欲。

图为专业特色课程

拓展课程各有侧重,职业规划课助力学生认清自我,向上生长;哲学课与摄影课探究生命深度,教会学生用镜头表达内心情感;性教育课拨开性别迷雾,让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将人人平等牢记于心;撮泰吉课程将文化认同融入面具创作,而“人生拍卖会”让孩子懂取舍、知进退,明得失。实践课上,在橡皮章、塑料永生花、香薰蜡烛的制作里,老师们努力用爱心与耐心为学生构筑成长的温馨乐土。

图为拓展课程

活力课程则是带来了更多欢声笑语,戴汝婧老师以彩绘点亮童心,指导学生完成4个“邦邦”留作纪念。爵士舞课上众人尽情挥洒汗水,跃动青春,运动会与篮球友谊赛展现出学生惊人的运动天赋,并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王梓润老师充分考虑到支教时间的短暂性,选择教授五线谱,在团队支教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五线谱自学钢琴曲,让音乐成为我们彼此心连心的纽带。

图为活力课程

一首《向云端》,是十四天相遇的感念,是老师真诚的美好祝愿,是分别来临的终响曲,回望十四天相处的点点滴滴,蓝阶梯遭遇了诸多困难:洪水受灾重建、生源招募困难、雨夜停电等等,但蓝阶梯从成立之初就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无畏,16人众志成城,终是在从江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向云端》亦是蓝阶梯直面险途、勇往直前的铿锵呐喊。

烈日访乡俗,风土入怀间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蓝阶梯着重调研了当地的文旅产业、传统技艺、民族风俗,致力于寻找从江、榕江县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突破点,并通过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关于文旅产业,由于6 月 24 日—28 日,贵州省榕江县遭遇连续强降雨侵袭。洪水重创了这座因“村超”而走红的县城,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村超”球场也几乎被洪水摧毁,联赛被迫中断。蓝阶梯本次调研旨在针对榕江暴雨后“村超”的实际情况,探究其球场重建、联赛重启及文旅活动恢复等灾后恢复的具体路径,进而思考如何依托“村超”这一特色文化符号,联动各方力量加速当地旅游及经济复苏。

图为村超现场

一场洪水并不能让大家屈服,“村超”联赛由多方合力重建,就连出租车司机也不甘落后,在与蓝阶梯队员的交谈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好客以及对“村超”的支持,师傅表示,他将会让每一个来贵州游玩的朋友宾至如归。

图为特色苗染

关于传统技艺,蓝阶梯同时聚焦传统手工业中的苗染技艺,考察其传承现状、技艺特色及与现代市场的结合潜力,探究如何通过技艺创新、品牌打造等方式激活传统手工业的经济价值蓝阶梯调研组走访了当地的扎染店,观摩并记录了扎染过程,与店员详细交流了扎染的历史以及售卖情况后,我们察觉到大多数当地人民缺乏利用网络宣传的意识,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娱乐,我们在向当地店家提出我们建议的同时在蓝阶梯相关平台宣传扎染技艺,希望为当地的经济尽绵薄之力。关于民族风俗,蓝阶梯还关注岜沙苗寨、占里侗寨的民族文化资源,调研如何在保护文化本真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旅拍业务、深化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拓展旅游形式,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竞争力以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最终理清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分析交通、语言等制约因素对旅游扩展及灾后恢复的影响,为提出兼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助力方案提供依据。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岜沙苗寨,完整保留了苗族古老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独特的镰刀剃头、鸣枪迎宾等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亮点,蓝阶梯队长韩首名有幸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苗族婚嫁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当地政府与村民共同发力,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这种旅游模式下,周边商贩受益颇多,成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保障。。

图为岜沙苗寨苗俗文化

在欣赏当地特色演出时,调研组成员发现参与演出者多为年轻姑娘和较年长的男性。经了解,多数人家中的年轻男性外出务工,使当地缺乏劳动力。与此同时,蓝阶梯发现当地风景十分优美,配合苗族服饰,适合发展旅拍等业务。与岜沙苗寨相隔不远的占里侗寨,以独特的“生育文化”以及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闻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占里侗寨依托侗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图为侗寨男女井

图为侗寨风光

占里坚持“稻鱼鸭”共生系统这一传统耕作方式,所产的香禾糯米因绿色生态、口感独特而备受市场青睐,广受游客好评,因此,蓝阶梯提供了发展农家乐的建议。此外,占里侗寨还包含了侗族大歌、鼓楼文化等元素,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有力方式。

纵观整个调研过程,综合对“村超”、岜沙苗寨、占里侗寨的调研,可见民族文化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但交通不便、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仍制约发展。这些发现为后续精准助力当地文旅融合、完善基础设施、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方向,也深化了实践团对乡村振兴复杂性与多元路径的认识。占里坚持“稻鱼鸭”共生系统这一传统耕作方式,所产的香禾糯米因绿色生态、口感独特而备受市场青睐,广受游客好评,因此,蓝阶梯提供了发展农家乐的建议。此外,占里侗寨还包含了侗族大歌、鼓楼文化等元素,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有力方式。

纵观整个调研过程,综合对“村超”、岜沙苗寨、占里侗寨的调研,可见民族文化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但交通不便、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仍制约发展。这些发现为后续精准助力当地文旅融合、完善基础设施、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方向,也深化了实践团对乡村振兴复杂性与多元路径的认识。

图为蓝阶梯与当地居民、校长交流

图为下江中学、理学院领导与蓝阶梯和支教同学合照

来日皆可期,共赴好光景

2025年的夏天,蓝阶梯的故事暂落句点,但关于它的篇章,从未真正合上。那些在阶梯上播撒的希望火种,早已不只是微光—它们照亮着孩子们脚下的路,也温柔地托举着他们眺望远方;更会在时光里流转,由一代又一代奔赴祖国西部的支教老师接力,成为跨越山海的约定,在岁月里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圣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