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基层的号召,7月5日至7月20日,安徽外国语学院6名同学组成的“夏萤微光基层服务实践团”于淮北梧桐村集结,成功举办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支教活动。本次支教以“萤光筑梦·语润童心”为主题,精准聚焦乡村儿童教育需求,通过基础课程强化、素质拓展体系及特色教学矩阵,辅以个性化辅导、家校协同及文艺展演等多元路径,为乡村教育注入创新动能。
课堂教学,启智润心并举
本次活动以“知识播种希望”为主题,系统设计了兼具教学与兴趣培养功能的系列课程。基础课程辅导聚焦语数外学科知识巩固,打破传统模式,采用“问答互动”形式,融入故事、游戏等元素提升学习兴趣。素质拓展课程包含多维度内容:艺术教育通过绘画、手工启迪创造力,借助音乐、舞蹈、朗诵培育艺术素养;体育健康课程涵盖田径、球类及团队游戏,强化体质与协作能力;科学探索课程设“科创实验室”,引导学生亲历趣味科学现象,激发科学探究热情。此外,依托《那年那兔那些事》动画开展红色教育,生动传递红色故事,培育爱国情怀与革命传统意识;开设防溺水、人身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等特色安全教育,通过案例解析、情景模拟、知识竞赛提升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设置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信心培养等心理课程,以游戏、测试、小组讨论及“心理小怪兽”课堂等形式,助力学生认知情绪、学会交往、建立自信。
▲图为“夏萤微光基层服务实践团”大合照 安徽外国语学院汪紫瑞提供
▲图为预防肺结核相关课程教学 阜阳师范大学方旭冉提供
非遗宣讲,乡韵文脉焕新
在梧桐村的支教课堂中,剪刀与红纸成为连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儿童认知的媒介。孩子们围坐成圈,手持彩纸,专注模仿老师的示范流程——通过折叠、剪裁、展开等步骤,将普通纸片转化为形态生动的蝴蝶、憨态可掬的小猪等剪纸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当地传统“福字团花”剪纸,结合民俗背景讲解:“这类作品是本地长辈过年时的常见装饰。”引发孩子们主动分享家庭生活中接触的剪纸纹样。当童稚双手将纸屑幻化为文化符码,乡村夏日悄然升腾起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星火。
▲图为非遗剪纸大合照 安徽外国语学院张桂香提供
▲图为非遗剪纸手工实践 安徽外国语学院张桂香提供
文艺汇演,师幼共谱终章
梧桐村因阵阵掌声与欢笑声而格外热闹。低年级学生以稚嫩嗓音演唱《小星星变奏曲》,指尖随旋律轻拍节拍,传递出灵动的韵律;《小种子》朗诵中,“破土、生长”等词句裹挟着乡音,如田埂上顽强的新芽般充满生命力;《奇迹再现》前奏响起时,几名男孩随节奏舞动,引发台下观众齐声跟唱。压轴环节的《左手右手》合唱中,支教教师与孩子们的歌声相互交融,舞台上“左手牵右手”的动作延伸至台下,形成情感共鸣。汇演尾声的颁奖仪式上,获得“优秀宝贝”“聪明宝贝”“进步小明星”等荣誉的孩子将奖状紧抱胸前,笑容中凝聚着整个夏季的收获。此次汇演既是15天支教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更通过孩子们的歌声与勇气,播下“成长可能性”的种子。
▲图为语文课小种子朗诵教学 安徽外国语学院陈恩慧提供
▲图为音乐课柯尔文手势歌教学 安徽外国语学院张桂香提供
校村协作,谨致诚挚谢忱
去年,安徽外国语学院与淮北梧桐村联合建立实践基地,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双方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乡村教育及文化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本年度暑期,学校组建团队赴梧桐村开展为期15天的支教公益活动。团队围绕知识传授、非遗传承、素质拓展三大核心板块设计课程体系,丰富了当地儿童的暑期生活,助力其全面发展。此次活动获梧桐村村委会高度肯定。村委代表在致谢中表示,支教活动为村里的孩子们拓宽了视野,学校持续的帮扶与付出意义深远。村委会珍视双方在合作中缔结的深厚情谊,期望以实践基地为重要纽带,延续友好合作关系,让这份情谊在共同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长久传承。
▲图为文艺汇演两校师生大合唱 安徽外国语学院汪紫瑞提供
安徽外国语学院夏萤微光基层服务实践团于淮北梧桐村开展15天支教活动,以“萤光筑梦·语润童心”为主题,依托校村共建实践基地深化乡村教育帮扶。活动创新基础课程模式,融合故事与游戏激活语数外学习;开设艺体科素质拓展及“科创实验室”,同步推进非遗剪纸教学与红色、安全教育,培育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与自护能力。通过家校讲座、文艺汇演、“微心愿”活动及物资捐赠,构建多维育人体系。村委高度认可此次实践,认为活动既拓宽儿童视野,更以青春力量播撒希望,为校村长效合作及乡村教育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撰文 | 江书颖 汪紫瑞
图片 | 夏萤微光基层服务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书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