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职业学院学子专业赋能苗乡童心语言梦

发布时间:2025-08-17 18: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武文冉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图为团队志愿者课堂指导学生作业。武文冉 供图图为团队教授高同村孩子普通话。武文冉 供图图为团队教授高同村孩子普通话。武文冉 供图近日,潍坊职业学院 “苗侗声韵・推普兴榕” 志愿服务团队,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贵州省榕江县高同村,开展以“推普润童心,赋能苗乡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将职业教育专业优势与推普助农需求相结合,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开设趣味课程,着力帮助乡村儿童筑牢语言基础,助力语言赋能乡村振兴。

语言筑基于乡土,在童言童趣中传薪火

语言基础是乡村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石。高同村作为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学前儿童普遍存在“发音受民族语影响大、词汇量少、不敢开口”等问题,入学后常因语言障碍影响学习适应。

团队立足苗侗聚居区语言实际,确定“语言筑基、文化润心、助力成长”的教学方向,开设苗语童谣改编、情景对话游戏等特色课程,在文化浸润中建立语感,点燃学习兴趣。

“苗语‘务’是‘水’,普通话念‘水’——清清的河水哗啦啦。”童谣课上,志愿者将方言词与普通话对照编成拍手歌,孩子们的小手随着节奏轻快拍打,稚嫩的童音在教室里回荡。童言童趣间的点滴浸润,如细雨无声,正悄然落在苗乡侗寨的孩子们心中。

专业赋能于陪伴,在游戏互动中破难点

针对学前儿童发音障碍,团队设计“三步破障法”:拆解音节、手势辅助、节奏强化,将专业教学转化为游戏体验。

“谢谢”的发音难倒了苗族男孩阿宝。他反复将“xiè”读成“sei”,急得揪衣角。志愿者管彩云注意到这一问题后,立即调整教学策略,一边用手势比画“è”的音调起伏,一边轻声鼓励:“慢慢来,我们一步一步来!”通过“击掌声跟读”游戏,让阿宝在拍手打节拍中自然掌握音调变化,终于清晰说出“谢谢老师”。凭借专业的教学策略和温暖的陪伴,团队化解了学习中的难点,点燃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图为团队教授高同村孩子普通话。武文冉 供图

课后帮扶暖童心,在书页翻动间启心扉

留守儿童课后辅导缺位,是村寨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志愿者们利用每日放学后的时间,走进孩子的家庭或村寨活动室,开展“一对一”或“小组式”的暖心伴学。

侗族女孩朵朵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平日由奶奶照料。朵朵性格内向腼腆,志愿者祝琴针对她的情况,用轻柔的普通话讲述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指尖划过小兔子的耳朵:“看,它踮起脚说——‘我爱你有这么高’。”生动的讲述渐渐吸引了朵朵,并跟志愿者一起模仿起书中的动作。

几次伴学后,朵朵的变化让奶奶惊喜:“娃娃现在回家会自己翻书看了,还学着说普通话,真好!”

图为团队志愿者课堂指导学生作业。武文冉 供图

长效赋能于传承,在互助共生中育火种

为延续推普成效,团队启动“小教员计划”培养计划,从课堂表现、普通话进步、乐于助人等方面选拔人选,通过专项培训让他们带动身边人。

曾为发音脸红的阿宝,正是首批入选的小教员。曾经因发错音急红脸的孩子,如今能完整念《静夜思》,还会提醒小伙伴:“‘床(chuáng)’不是‘cáng’哦,要翘舌头。”

团队通过培训让“推普小教员”成为村寨语言小帮手,带动更多小伙伴和家人学说普通话,村民们常笑着说:“现在娃娃们教起普通话来,比大人们还有办法呢!”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潍坊职业学院“苗侗声韵·推普兴榕”志愿服务团队以专业为基、以爱心为翼,在榕江县高同村的土地上,播撒普通话的种子,为乡村孩子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语言之门,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通讯员 武文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武文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