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老一辈钻探人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精神,为新的工程项目赋能,2025年7月11日—20日,“钻探云程,企乡绮梦”社会实践团队在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刘萍书记、张霞副书记、王胜主任以及许仁杰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走访了四川省第四地质大队、四川省金核地质勘查工程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和相关钻探井场、轨道交通施工现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专业的升华。
赓续不绝——钻探人深山坚守,赤诚铸魂兴能源
骄阳似火,钻探人热忱不减。近日,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探访了四川自贡市卫星村门探1井。从都市到山区,一路颠簸终见大山深处,巍峨的钻塔赫然矗立,日夜不息地向地层深处掘进。钻塔之下,机器轰鸣震耳。钻杆循轨下探,钻头突破岩层,泥浆层层处理再入循环,简陋的场地里,工人三班两倒轮值,勾勒着严谨的作业流程。见到来访者,他们难掩自豪,说从同学们的身上看到了钻探行业更加辉煌的未来。他们自嘲是“不着家的人”,把“家”安在了钻机旁、泥浆边。
成都理工大学赴长城钻探公司交流学习图片 (李灿供图)
但谈及选择,钻探工人们却说:“国家需要资源勘探,我们就守好这口井。”
钻塔与身影交织,阳光与党徽交辉。这群钻探人以坚守诠释匠心,用奉献托举能源事业。他们的滚烫赤诚正是行业生生不息的密码。
日新月异——成都最深四线换乘站加速推进,攻坚克难惠民生
身临其境,方知工程之震撼。作为国内最深明挖法轨道交通四线换乘枢纽,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三期工程骡马市站正以“地下巨构”之姿稳步生长。车站建成后将在此实现四线地铁一站换乘,为市民出行铺就“立体快速路”。然而,这份“便民蓝图”的绘制过程,却暗藏着不少挑战。面对重重考验,项目团队没有气馁,反而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注入“敢为人先、破题攻坚”的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操作”。如今,这座凝聚着创新精神与奋斗汗水的地下枢纽正加速成型。从图纸到现实,从挑战到突破,这里不仅是城市交通升级的见证,更是建设者们以实干践行“惠民初心”的生动注脚。
成都理工大学赴骡马市站施工现场调研图片 (李灿供图)
博采众长——实践团队与四川资源集团金核钻探公司座谈会,共话行业新篇
座谈室内,思想的火花热烈碰撞。实践团队与四川资源集团金核钻探公司的专家们围坐一堂,围绕钻探技术创新、行业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成都理工大学赴金核钻探公司座谈会图片 (李灿供图)
公司负责人结合多年从业经验,详细介绍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的前沿技术,提及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钻探设备如何大幅提升作业效率时,眼中满是自豪。团队成员踊跃提问,从技术应用的实际难题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双方你来我往,探讨不断深入。公司代表寄语青年学子:“钻探行业需要新鲜血液,既要扎根一线积累经验,也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这场座谈会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桥梁,不仅让团队对行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为团队人员点亮了自我提升的方向。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萍讲话图片 (彭明成供图)
薪火相传——实践团队与四川第四地质大队座谈会,共探地质报国路
忆往昔峥嵘,话今朝使命。实践团队走进四川第四地质大队,与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和青年技术骨干展开座谈。
成都理工大学赴四川省第四地质大队座谈会图片 (彭明成供图)
老专家们深情讲述了当年背着地质包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勘探故事,泛黄的地质图、磨旧的罗盘,见证着他们踏遍巴蜀大地的坚守。青年骨干则分享了现代地质勘探中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案例,展现了传统地质工作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一位老地质人坦言:“每找到一处资源,就为国家发展添一份力,这是我们地质人的荣耀。”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让团队深刻感受到地质工作者“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精神传承,更坚定了投身行业的信念。
校企双方合影留念 (李灿供图)
此次为期10天的探访实践活动,让“钻探云程,企乡绮梦”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了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全方位地体会到钻掘工程行业的精髓:从井场钻探人用坚守与赤诚筑牢能源根基,到地下工程建设者以创新与实干书写惠民答卷;从与金核公司企业家们共话技术革新、人才培养的行业新篇,到与第四地质大队工程师们传承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每一处见闻都让同学们有深刻的体悟。同学们既见证了行业一线的艰辛与荣光,也了解了技术迭代的活力与方向,更感受到一代代从业者薪火相传的责任担当。这些经历不仅为实践队同学们打开了认知行业的窗口,更激励着他们以青春之力接续奋斗,在青春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篇章。
通讯员:罗小林 张浩
审核|李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