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陆子静) 盛夏七月,南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匠心筑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辅导员邱建云的带领下深入南通大地,将课堂延伸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场,在氤氲药香、斑斓丝线与方寸盆景间,亲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解码匠心传承的永恒魅力。
一、探秘“保赤”匠心:古法精研与现代赋能的交响
7月2日,团队首站走进南通精华制药集团,探访国家级非遗“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艺”在弥漫着浓厚历史气息的文化馆内,非遗传承人王师傅为学子们揭开了这项百年技艺的神秘面纱——从牛黄、朱砂等名贵药材的严苛甄选与古法炮制,到起模、盖面、打光等21道精细入微的手工工序。当王师傅现场展示手工起模绝活,并强调“一粒合格药丸需经300余次手工泛制,重量误差严控在±3%之内”时,实践团队成员们无不屏息凝神,为这毫厘间的极致匠心所震撼。他们亲手体验筛药环节,并将一粒粒凝结着古老智慧与匠人温度的药丸珍藏,感受技艺的温度。
图为团队在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照。张羽嘉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王氏保赤丸发展历史。施天昌 供图
步入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传统泛丸锅与自动化联动线和谐并存的景象,引发了机械专业学子的深度思考。从药丸精密筛选到高效成品包装,不同代际设备的共存与升级,清晰勾勒出传统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的跃升轨迹。“每一处设备衔接的优化,每一次效能提升的实现,都是机械技术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的生动诠释。”团队成员感慨道,“在这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艺碰撞出的无限可能。”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手工筛丸实践。陆子静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制药车间。施天昌 供图
二、织就丝毯华章,剪刻方寸乾坤:指尖上的艺术与力学
8月7日,团队深入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丝毯杰作,以百万计的“8”字手工绕结与精妙绝伦的剪花工艺,无声诉说着“一寸丝毯千寸心”的极致追求。在织造车间,匠人们指尖翻飞如梭,学生们得以零距离观察、触摸并尝试基础打结手法。丝线在指尖穿梭的韵律与力量,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每一寸经纬间凝聚的专注与岁月。
图为团队成员观摩博物馆展品。陆子静 供图
8月10日,在如皋市水绘园盆景园,团队成员们沉浸于“缩龙成寸”的自然大观。盆景大师以“一寸三弯”的鬼斧神工,雕琢着雀梅枝干的虬劲与灵动。学生们围聚学习,领悟枝干扭转间蕴含的微妙力学平衡艺术。“二十载寒暑,方能练就‘眼中有型、手中有度’的境界。”大师的话语点明了技艺的精髓。这份对空间结构与自然生命的精微把握,让机械学子们豁然开朗,领悟到顶尖技艺背后严谨的逻辑与深厚的积淀。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盆景作品。陆子静 供图
三、赓续文脉,青春赋能:在躬身实践中汲取传承力量
为期月余的深度探访,南通理工学院“匠心筑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了南通非遗传承的深度与广度。他们见证了“王氏保赤丸”如何在坚守古法精髓的同时,拥抱智能制造探索新生;也触摸到如皋丝毯与盆景艺术,如何凭借纯粹的手工技艺抵达令人叹服的审美巅峰。这些国之瑰宝,是穿越时光隧道的智慧结晶,更是南通地域文脉生生不息的鲜活载体。
图为团队探访丝毯纺织工作室。陆子静 供图
图为传统纺织机。陆子静 供图
躬身实践,青年学子汲取的远不止技艺的表象。那份对毫厘不差的敬畏之心、对百万次重复的执着坚守、对自然法则与器物和谐之道的深刻探索,已悄然融入青春的血脉。当古老技艺的基因在青年手中激活,当创新的思维为非遗注入时代气息,南通这片沃土上孕育的百年匠心,必将在传承与创新的同频共振中,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振兴图景。南通理工学子正以实际行动,为守护民族记忆、赓续文化薪火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子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