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万益文 邹思语 凯吾赛尔·克热木 库尔班江·吐尔洪 钟忆民)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借此契机南昌大学江心比新族团结实践队跨越万里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与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人们交流,聆听他们与新疆的故事。这座融合了中亚风情与西域特色的地标性建筑,不仅是商贸往来的繁华之地,更成为观察新疆发展与民族团结的绝佳窗口。实践队通过与不同人群的深度对话,勾勒出一幅立体多元的新疆新图景。
国际大巴扎:天山脚下的文明交响
图为国际大巴扎美食街。 于思淇 摄
国际大巴扎如一座活态的文化堡垒,以土红与米白为主色调的建筑群,将伊斯兰拱券、中原飞檐与维吾尔木雕熔铸一体。80 米高的丝绸之路塔矗立其间,塔身浮雕流转着十二木卡姆的韵律,登顶可尽览城市古今交融的天际线。这座占地 4 万平方米的地标,既是 3000 余家商户的聚集地,更是 2000 余种非遗技艺的展示台 —— 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的流光、哈萨克族刺绣的纹样、回族地毯的经纬,在此交织成丝路文明的当代注脚。
作为 “一带一路” 的重要节点,这里见证着时空折叠的奇迹:曾经驼铃摇曳的商道,如今回荡着中欧班列的汽笛,伊朗藏红花经电子通关 24 小时即可上架;商户们指尖轻点,新疆羊绒围巾便沿数字丝路奔赴圣彼得堡,2024 年上半年跨境订单激增 40%。波斯纹饰与蒙古包元素共饰一檐,改良版俄罗斯列巴与新疆烤包子比邻而居,恰如往来者所言:“这不是普通市集,是亚洲心脏跳动的韵律。”
异域视角:丝路新韵里的跨国共鸣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俄罗斯游客。 于思淇 摄
午后的大巴扎步行街,不少外国游客驻足于哈萨克族刺绣摊位前,指尖轻触绣着羊角纹的挂毯。俄罗斯游客对着镜头感慨道:“这里的美食令人沉醉,文化的开放包容极具魅力。街头巷尾总有载歌载舞的欢腾景象,这份无拘无束的热情像我的家乡一样,让人卸下心防。”巴西小哥用略带生涩的中文搭配手势,诉说着自己的感受:“这里有非常多不同的民族,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是却能在这里融合在一起。”
内地游客:山河巨变中的认知重构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来新疆旅游的内地游客。 于思淇 摄
在大巴扎古朴的石板路间,李女士身着当地民族服饰,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在采访时李女士言语间尽是惊叹,椒麻鸡的鲜麻、酸奶粽子的清甜,这些镌刻着西域印记的风味,在千里之外的内地难觅真章。而此处烟火人间,一份分量扎实的手抓饭,以的质朴价格,盛满了边疆大地的慷慨与热忱。
本地商户:岁月流转间的守正创新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大巴扎商户。 万益文 摄
维吾尔族服装商户指尖拂过挂着的艾德莱斯绸长裙,眼神里的自豪像阳光般透亮。“你看这巴扎周围,” 他抬手划过天际线,“四十年前,这一片多是土坯平房,墙皮被风吹得斑驳,太阳一晒整个巷子都冒着热气。现在呢?到处都是高楼,发展得非常迅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旅游。”谈及待客之道,他忽然挺直腰板,语气里带着股执拗的真诚:“我们新疆人好客是刻在骨子里的。客人到来,先端上一碗砖茶,再切点巴旦木、葡萄干,要是赶上饭点,管保留你吃饭。”说到最后,他眼中泛起期待的光,“真希望更多游客来新疆,尝尝正宗的新疆美食,逛逛热闹的大巴扎,亲身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新疆的好,只有来过、体验过,才能真正明白!”
在国际大巴扎的烟火气中,民族团结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日常。俄罗斯游客在载歌载舞中感受家的温暖,内地游客在馕坑肉的香气里触摸边疆的热忱,本地商户用砖茶与绣花手帕传递跨越地域的真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在这里相遇,却因一份共通的善意紧紧相拥。从多民族合作经营的摊位,到汉维双语的热情招呼,从非遗技艺的共护传承,到跨境订单里的携手共赢,这座丝路地标恰如新疆的缩影:70载风雨兼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在商贸往来中凝聚共识,在文化交融中滋养情谊,让“团结”二字不仅写在发展答卷上,更刻在每个人的笑靥里,成为新疆最动人的底色与最坚实的底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益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