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刘俣彤)2025年7月28日至8月4日,辽宁大学化学院“‘乡’遇仲夏队”实践团奔赴辽宁大连和盘锦等地,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进行合作,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到指定地点进行增殖放流,来修复海洋渔业资源,共建可持续的蓝色家园。
一、育苗基地的实践走访:学习水产知识,了解当下困境
2025年7月28日,实践团队来到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并在相关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水产养殖实验室,了解了水产分析的科研过程,用于研究的仪器设备等。团队成员结合化学专业知识认真聆听,不时提出疑问,在与实验室老师的互动中逐步理清水产分析的完整科研流程,深切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实验室老师讲解。刘俣彤 供图
离开实验室,团队成员来到养殖区,亲手参与育苗池消毒工作。在操作过程中,研究院技术人员先在现场示范了消毒流程,随后进行了苗池的清理工作。同时,团队成员还参观了不同育苗区域的生物种群形态,并参与了病苗、死苗的遴选工作。通过亲身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学到了育苗池消毒的实操技能,更在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了水产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
清理完育苗池后,团队成员前往研究院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近距离观察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海豹。经救助中心负责人介绍了解到,这批斑海豹本身患有白内障,因涉及偷盗案在该处暂存并接受治疗。随后,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斑海豹保护区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院几十年来有关斑海豹等海洋保护动物的救助工作。在负责人的耐心讲解下,团队成员逐渐意识到了当下化学工业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危害与破坏,这更加坚信了此次活动开展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救助中心负责人讲解。李金阳 供图
二、渔港放流的下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共筑绿水清波
2025年8月4日,实践团队来到盘锦市大洼区二界沟中心渔港,与负责蟹苗放流工作专业团队汇合,正式参与增殖放流工作。团队成员在专业人员耐心指导下,迅速熟悉放流的规范流程,随后全身心投入其中。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放流工作人员讲解。刘俣彤 供图
在准备阶段,团队成员通过称重记录放流前的总质量,随后在指定的放流区域进行蟹苗投放工作,每个人按照要求仔细操作,将蟹苗平稳投入海中,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其造成伤害,以确保它们能够顺利适应海洋环境。放流结束后,团队成员对装有蟹苗的苗袋进行称重,根据前后数据计算出本次放流的蟹苗总数。
同时,团队成员协助专业人员对蟹苗进行状态检查,确保放流苗种的质量与数量符合相关标准。团队成员随后整理放流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记录,并参与到现场验收环节,配合专业人员对整个放流过程的规范性进行确认。这些工作虽然看似基础,却为放流活动的可追溯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结语
在2025年的这个夏天,辽宁大学化学院“‘乡’遇仲夏队”实践团驻足于渤海之滨,以专业知识践行青年担当、以青春实践书写守护蓝色家园的责任篇章。这段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生动检验,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践行,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地方发展的赤子情怀与使命担当。
图为团队部分成员合影。刘俣彤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俣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