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万浩洋)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思想,提升乡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6月26日至7月2日,蚌埠学院“两山薪传,青衿绿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蚌埠市多个乡村,以科普宣讲、实地调研、影像记录等多元形式展开实地调研。
科普宣讲入村,生态理念润心田
团队成员的身影穿梭在黄巷村、张巷村和韩葛村的乡间小道上,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讲台搬到了村民身边。在各村的文化广场,阳光洒在一张张淳朴的脸上,队员们架起设备,播放的生态保护科普视频生动有趣,瞬间吸引了村民们的目光;展示的环境污染案例图片触目惊心,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发放的宣传手册通俗易懂,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正确方法以及生态保护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娓娓道来。
更令人欣喜的是,队员们精心组织的有奖问答、互动游戏等环节,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村民们参与的热情。大家踊跃举手、积极抢答,在欢声笑语中把生态知识记在了心里。张巷村一位村民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垃圾扔了就完事,听了这些孩子们的讲解,才知道垃圾分类和保护生态这么重要,以后咱一定照着做。”
图为科普宣讲中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在发表意见
脚步丈量乡村,调研摸清生态“脉”
带着对乡村生态现状的关切,团队成员的脚步走遍了蚌埠市张巷村、红塔村、太平村、韩葛村、黄巷村五个乡村。他们走村入户,与村民促膝长谈;发放问卷,细致收集每一份反馈,用实际行动丈量着乡村的生态 “脉搏”。
在红塔村,队员们发现部分区域垃圾随意堆放,像一块块难看的 “伤疤”,影响着村容村貌,村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也有待提高;太平村虽然设置了垃圾桶,可由于缺乏合理的分类引导,垃圾混装的问题如同隐藏的 “顽疾”,始终存在。村里的公共垃圾桶旁,因为没有明确的分类标识和宣传引导,大部分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还停留在 “可回收” 与 “不可回收” 的模糊概念里,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混装丢弃的现象屡见不鲜;张巷村在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上也有短板,秸秆焚烧、农药包装随意丢弃等情况,就像潜在的 “生态隐患”,时刻威胁着周边的生态环境。这些发现,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要为乡村生态改善出份力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在召开理论宣讲活动
镜头定格美好,影像赋能乡村振兴
红塔村的田野上,除了劳作的村民,还有一群特殊的 “指导老师”。实践团队员们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如何用手机拍摄视频,记录 “我的乡村生活”。村民们的热情如同夏日的阳光般炽热,纷纷拿起手机,变身 “乡村记录者”。他们用镜头捕捉着家乡的变迁,定格下田野里的绿意盎然、生态环境的日渐优美和日常劳作的点点滴滴。
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影像,是乡村田野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生动写照,更是村民们感知生态改善的鲜活见证。当村民们在屏幕上看到自己劳作的身影被赋予了独特的美学价值,那份油然而生的 “家乡自豪感”,悄然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文化传播行动力,让乡村的美好被更多人看见。
图为团队成员在太平村合影留恋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对团队成员而言,不仅是将专业的生态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乡村 “方言”,让村民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生动课堂,更是一次在泥土中汲取养分、在实践中淬炼成长的珍贵旅程。他们用青春的力量,为乡村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自己在与乡村的深度交融中,收获了成长的馈赠。
撰文|万浩洋
图片|王梦圆
审核|万浩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浩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