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侨乡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佛山大学管理学院稻香实践团走进江门市台山市横江村,在村书记黄伟明的带领下,探寻这座集红色基因与侨乡风情于一体的特色村落的百年建筑魅力,以青春智慧为古村落活化利用与乡村文旅融合贡献力量。
横江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文化底蕴深厚,建筑特色鲜明,主要有祠堂、民居、洋楼、书堂、碉楼五种传统建筑,其中28栋中西合璧的洋楼书室尤为引人注目,构成一道奇特风景线,彰显着华侨热爱家乡的无限情怀。百年前,横江村先辈背井离乡远赴异国,怀揣对故土的眷恋与衣锦还乡的梦想,将海外打拼积攒的财富、先进技术与知识化作建设家乡的力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归侨带回的“红毛泥”成为建造洋楼与碉楼的珍贵材料,如今,这些由红毛泥砌成的墙面在阳光下散发着古朴厚重的质感,无声见证着岁月变迁。
实践团成员漫步青石巷陌,认真观摩古朴典雅的建筑:精致的彩色玻璃门窗在日光下折射出五彩光芒,充满异国风情的花阶砖铺就地面。黄伟明书记介绍,洋楼不仅是美学与工艺的结晶,更是特殊时代的防御堡垒——楼身遍布弹痕,楼内设有隐蔽枪眼,每一个枪眼都曾是守护家园的瞭望口与反击阵地,见证着先辈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热血时刻,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作为革命老区,横江村的洋楼墙身弹痕留存着抗日记忆,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铭刻着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无数革命志士浴血奋战的故事代代相传,凝聚成坚韧不屈的精神内核。而遍布村落的碉楼防御工事,既见证着动荡岁月的生存智慧,更凝结着华侨反哺家乡、守护故土的赤子情怀,让侨乡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愈发鲜活。
深刻感受到侨乡建设情怀和先辈抗敌智慧后,实践团以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使命,聚焦承载侨乡记忆与红色基因的百年洋楼,开展特色文化创作实践。团队深度挖掘洋楼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华侨先辈的奋斗故事及革命历史印记,将其转化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横江特色的文创项目。
此次文创设计以横江村洋楼为参照物,对主体进行黑白抽象,外圈采用素描线条表现立体建筑质感,内部作中式留白保留想象空间,既体现当地村民的真挚情感,也映射离乡华侨的牵挂惦念;同时用水彩渲染周边景致,以点彩冲减主体黑白建筑的视觉单调感,使整体画面更协调。基于传播通用度、画面构型等综合考虑,文创形式选定二变光栅卡、明信片,及衍生的帆布袋和冰箱贴。其中,二变光栅卡以原始风景图和形变插画为底图,形式新颖,兼顾当代审美与原始韵味;明信片成本低、通用性强;帆布袋实用环保、承载量大,冰箱贴小巧精致、装饰性强,后两者让横江村洋楼元素在生活场景中高频呈现,助力文化传播。
如今,横江村正通过活化古建筑,整合红色、侨乡等文化资源,以农文旅融合方式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佛山大学稻香实践团以青春创意为笔,将百年洋楼的历史印记与风情韵味融入文创设计,让特色文化借实用载体流转,既活化了历史资源,也为乡村文旅融合添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增曼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