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永益农”皖南乡村振兴服务团深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域,灵山村承载着徽州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双重使命。此次实践以前期与徽州区外办合作完成的景区英文标识系统性勘误为基础,将服务半径从语言基建拓展至国际传播体系全域建设,用青年智慧与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 蓄力定向:把准灵山传播脉
“灵山村不缺美景和文化,缺的是让世界‘听懂’它的声音。”临行前的动员会上,团队负责人杨玉璐指着厚厚一叠前期调研资料,语气坚定地对队员们说。为让实践精准发力,团队提前划分为宣传策划、影像记录、技术开发3个专项小组,将AI英文海报设计、双语宣传片拍摄等十余项任务细化到个人,责任到岗。队员们背着摄像机和翻译设备,在晨曦中踏上旅程,“要让世界看见灵山的美,更要让灵山看懂世界的期待!”影像组组长王琴在出发大巴上,对着镜头认真说道。
图为2025年暑期“三下乡”动员会
二、 踏遍灵山:打捞古村活态魂
抵达灵山村,青瓦白墙的古村落被层叠山峦环抱,潺潺溪流穿村而过。“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藏着故事,就看你们能不能挖出来。”当地导游程师傅笑着给队员们“出题”。团队随即展开全域调研:有人蹲在田埂边记录“梯田云海与白墙黛瓦交叠”的奇观,有人在百年古樟下标注“晨雾光影最佳拍摄点”,还有人对着溪边浣衣的村民驻足观察,“这个场景太有生活气息了,一定要放进宣传片!”宣传策划组的刘玲玲在笔记本上快速画下草图。
围绕灵山村重点打造的“灵山四韵”,一场“田埂研讨会”在古樟树下开得热火朝天。“‘灵山之醉’不能只拍酒坛子,得让游客看到酿酒师傅蒸米时的蒸汽和山间云雾缠在一起的样子!”吴静雯举着相机里的素材提议。技术组的戚玉璇则指着“灵山之舞”的标识牌说:“‘傩舞’直译成‘mask dance’太生硬了,得加上‘活态民俗’的注解,不然外国游客哪知道这是我们的非遗?”经过两小时讨论,团队敲定“场景化叙事”传播框架,“要用画面替灵山说话,让世界看得懂、记得住。”团队指导老师秦雪燕老师总结道。
随后,“重走灵山”采集工作全面展开。清晨五点,影像组扛着设备蹲守山头,拍下晨光穿透薄雾洒向稻田的瞬间;午后,他们跟着村民到溪边浣衣,记录水花飞溅的生动场景;黄昏时分,又追着夕阳拍摄梯田渐隐于暮色的诗意画面。“这哪里是工作,分明是在见证灵山的美!”队员们擦着汗笑称。
图为服务团进行村内特色文化素材收集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宣传片素材
三、 妙笔生花:架起世界对话桥
带着沉甸甸的调研成果和满满的创作激情,“永益农”团队返程后马不停蹄,将灵山的“山水人文”转化为一系列看得见、用得着的“国际语言”。
文化传播方面,10幅AI创意英文海报新鲜出炉——“灵山一味”的画面里,米酒咖啡香气与枝头繁花相映,配文 “The Fragrant Encounter”(芬芳之遇),展现独特味觉与自然气息的交融;“灵山之舞”则以灵动舞姿与梯田山水相衬,配文 “Great Ling Shan”(灵山大美),体现人文活力与自然盛景的呼应,灵动又贴切。“灵山四韵”四部双语宣传短片用“行走视角”串联起全天场景,从晨雾中的农耕到暮色里的炊烟,中英字幕同步解说,“就像带观众亲自逛了趟灵山。”参与剪辑的队员自豪地说。
图为服务团制作“灵山之舞”动态海报
技术赋能的成果更令人眼前一亮。团队开发的景区文化知识问答机器人,录入120余条灵山核心信息,“要是有外国游客问‘米酒酿多久’,它立马能答上来!”团队指导老师王奕璇输入指令测试后连连点头。此外,17处英文标识牌完成优化,“研学基地”从生硬的“Study Base”改为更精准的“Scholarship & Farming Experience”。技术组的戚玉璇看着那些被重新打磨的英文表述,轻声感慨:“这不仅是几个词的修改,更像是给灵山的故事安上能被世界听懂的嘴巴。”
图为团队成员在大灵山度假旅游区入口合照
这场实践,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响应,也是黄山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中青春力量的生动体现。英语专业与AI技术的结合,让徽州文化有了更精准的国际表达,也让青年学子在田野间读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当灵山的晨雾再次升起,那些被镜头定格的美景、被优化的标识、被激活的文化符号,正悄悄架起古村与世界的桥梁。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里写的:“我们带不走灵山的美,却能帮它把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玉璐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