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探索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路径,阳光学院“簪韵流芳・情牵闽俗”实践队于7月25日奔赴泉州,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泉州寻踪:青春对话非遗簪花
上午9时,团队首站抵达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队员们在馆前聚拢成活泼的剪影,一张青春洋溢的大合照定格了与非遗文化的再次正式“对话”。进入馆内,成员们迅速分工:肩扛相机的队员专注录制参观全景视频,镜头缓缓扫过陈列簪花饰品的玻璃展柜;聚焦展陈细节的成员则用特写镜头捕捉簪花作品中细腻的丝线、精巧的纹样。“这些展品不仅是物件,更是活着的历史。”一旁游客的感慨,道出了非遗的厚重。
午后,团队转场蟳埔村。渔村的蚵壳厝在日光下泛着银灰光泽,蚝壳层层叠叠如鱼鳞般斜铺,队员们先在村内文化展示牌前合影——背景里蟳埔妈祖习俗的图文鲜亮,渔村地图勾勒街巷,渔船渔网剪影晕染出闽南烟火气。随后,大家在顺济宫前支起小摊,陈列围绕“簪花女”IP设计的文创:Q版钥匙扣、立体立牌、手机气囊支架、主题贴纸和繁花毛毯……“这个钥匙扣上的面线糊好逼真!能讲讲设计灵感吗?”一位游客的询问点燃队员热情,他们从文创中融入的闽南美食元素,讲到簪花习俗的百年传承,摊位前很快聚拢起好奇的目光。
与此同时,另一小分队带着采访本穿梭村落,询问不同人群:世代居住的村民、专程打卡的年轻人、扛着长焦镜头的摄影师、带孩子的外地游客。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簪花文化商业化”时,一位簪花的阿婆说:“能让更多人知道是好事,但可不能丢了老规矩。”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一条建议,从“多办簪花技艺体验课”到“把故事拍进短视频”,字里行间都是人们对簪花文化的珍视。
夕阳西下,团队收拾好摊位,相机里存满了素材,采访本上写满了字迹。“接下来,我们会把拍摄的视频剪辑好,把采访的建议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蟳埔村的美和簪花文化的韵。”团队负责人方宇颖说道。
历年深耕:非遗传承的青春积淀
今年的实践并非偶然,而是团队多年深耕非遗传承的延续——历年积累的经验,为此次活动铺就了扎实根基。
早在2023年,团队便前往泉州开启了非遗簪花的实地调研之旅,多次拜访非遗传承人,全程体验簪花选材、削丝等技艺;直到2024年4月,团队将非遗传承的阵地延伸至校园,在校内搭建“艺览吾遗”学习社群,累计开展23场非遗技艺专题学习、10余项校园活动,吸引超2000人次参与体验,积累了6000余张记录非遗魅力的摄影作品。“毕业季簪花活动”“七一红色非遗簪花体验”等特色活动,让簪花技艺率先在校园扎根,为非遗走进年轻群体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团队通过前期调研收集472份有效问卷,摸清了泉州簪花产业的发展脉络:近五年产值年均增长15%、从业人员增长30%,更捕捉到Z世代对非遗的高接受度,这些数据为今年的实践方向提供了精准指引。此外,团队与传承人共同探讨“非遗+新媒体”“非遗+线上数字馆”和“非遗+手工体验”等传播模式。
基于这些积累,今年的实践路径更显清晰:首站选择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既是延续此前“寻迹簪花”的调研传统,也是为在丰富文物史料中进一步解码簪花技艺的历史脉络;转场蟳埔村则是对前期“文创新生”思路的深化,去年尝试的文创设计经验,让今年的“簪花女”IP文创更贴合市场需求,而前期通过社交媒体推广的经验,也为后续传播埋下伏笔。
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触摸到非遗的温度,更收集到了来自民间的传承智慧。青春的脚步仍在继续,非遗传承的故事,正被这样一群年轻人续写着新的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雅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