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李佩君 黄佳颖)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语润乡兴实践团“芷韵新声”小分队深入芷江侗族自治县河西农贸市场,开展普通话推广调研活动。清晨的市集里,青春身影与乡土烟火交织,上演了一幕幕语言沟通的暖心故事。
山货摊前的“词语密码”:从“丛菇”感受语言温度
天刚破晓,河西农贸市场已人声鼎沸。带露的青菜、吆喝的商贩、穿梭的乡亲,构成一幅鲜活的晨市图景。身着统一队服的实践队员们穿梭其间,成为市集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在山货摊前,队员们与卖菌奶奶的互动格外温馨。“奶奶,这个菌子叫什么名字呀?”面对队员的询问,奶奶用方言回应。队员们迅速记录发音并尝试求证:“是不是叫‘丛菇’?”奶奶顿时眼前一亮,连连点头。随后,队员们手把手教认汉字,在方言与普通话的碰撞中,菌子有了清晰学名,调研本上也多了温暖注脚。
▲图为队员拍摄的芷江晨市
腌菜摊边的“青春翻译官”:“酸萝卜”实现跨域传情
腌菜摊边的“翻译”场景同样动人。一位贵州游客在摊前询问酸萝卜价格,摊主奶奶因方言差异面露难色。队员们立即上前搭话,先用方言向奶奶转述,再将“五块钱一斤,刚泡好的很脆”等信息同步给游客,顺利促成交易。游客感慨道:“多亏了有这些学生,不然真的说不清。”
▲图为队员拍摄的正在卖菜的老人
镜头下的“影像记录者”:用视频传递乡土情
实践过程中,负责摄像的队员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他们的镜头不仅记录下队员们推普调研的工作场景,还捕捉了市集里更多真实而生动的画面:挑着满满一担新鲜蔬菜的商贩穿梭在人群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几位老人围坐在摊位旁,用方言聊着家常,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我们想通过镜头,把这里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传递出去。”一位摄像队员说道。实践结束后,队员们将拍摄到的素材进行精心剪辑,制作成了一部名为《芷江的烟火》的短视频。视频中生动展现了市集里热闹喧嚣的日常,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芷江乡土的独特魅力。
▲图为队员们正在商量拍摄计划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记录方言、现场翻译等方式,将普通话推广融入市井生活。截至目前,“芷韵新声”小分队已记录方言词汇80余条,协助解决跨地域沟通问题20余起。队员们表示:“调研不仅是语言记录,更是架起沟通桥梁的过程。”
从“丛菇”的名称确认到“酸萝卜”的跨域沟通,这场藏在市井烟火里的推普调研,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语言记录。“芷韵新声”小分队的队员们用倾听捕捉方言温度,用转译架起理解桥梁,让普通话从课本里的规范,变成了让每句方言被听懂、每份心意能传递的纽带。
在芷江的晨雾与吆喝声中,这群学子们正用青春行动证明:最生动的实践在基层,最动人的成长在乡土。当青春身影遇上乡土烟火,碰撞出的不仅是语言的新声,更是青年与大地的深深联结。
撰文 | 李佩君 黄佳颖
图片 | 滕佳 汪也群
审核 | 孙雅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佳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