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张雪涵) 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言通万里、语暖西疆”西藏、新疆地区推广普通话实践团暑期奔赴西藏、新疆多地,开展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团队深入基层社区、牧区及乡村,通过政策宣讲、文化互动、需求调研等形式,架起语言沟通桥梁,助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活动覆盖西藏拉萨、那曲、昌都、日喀则及新疆阿克苏等地,惠及千余名群众,并获当地政府高度认可,最后收到的两封感谢信成为实践成效的生动脚注。
一、青春誓言,服务边疆
在庄严的出征仪式上,15名师生高举队旗宣誓,以“用脚步丈量边疆,用语言传递温情”为铿锵有力的誓言,以“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服务边疆群众,为民族团结与区域发展贡献力量”为信念,下定决心让推广普通话之花绽放在雪域高原与巍峨昆仑。团队精心筹备双语宣传材料、教学方案及调研工具,明确“政策宣讲+文化赋能+民族团结”三位一体目标,为边疆地区语言普及与文化交流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出征仪式展示队旗
图为出征仪式上对人员进行分工,并进行安全教育
二、语言为媒,情暖藏疆
新疆库车:红领巾小课堂里的普通话“种子”
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市五一南路社区,实践团联合“红领巾小课堂”开展趣味推普活动。通过情景对话、儿歌教学、故事朗诵等形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志愿者还设计“普通话小考官”互动游戏,帮助孩子们纠正发音,家长反馈称:“孩子回家主动用普通话交流,变化令人惊喜。”活动结束后,社区特别致信表扬志愿者“用专业认真的态度传递着语言文明”。
图为实践团联合库车市五一南路社区“红领巾小课堂”对少儿开展推普活动
图为实践团在库车市五一南路社区开展“普通话小考官”活动
西藏昌都:格萨尔史诗里的文化共鸣
在昌都市芒康县毛尼村,团队将普通话推广与藏族文化传承相结合。村民与志愿者共同用普通话朗诵《格萨尔王传》选段,并探讨如何通过普通话传播非遗文化。毛尼村村委会在感谢信中写道:“实践队探索‘语言+文化+产业’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此外,在卡若区夏通街,团队走访商户,调研普通话在商贸交流中的实际需求,助力本地特色产品外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昌都市毛尼村村民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昌都市城关镇为少儿讲解《格萨尔王传》
那曲与日喀则:牧区走访中的语言“暖心课”
深入那曲市双湖县玛欧荣那村、比如县扎拉乡岗夺村等偏远牧区,团队克服高海拔挑战,走进牧民家中开展“一对一”教学。结合牧民生计需求,开展“牧区实用普通话”专题讲座,涵盖医疗、教育、政策咨询等场景用语。日喀则市宗嘎镇宗嘎村的村民感慨:“学了普通话,看病、办事更方便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宗嘎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那曲市岗夺村小朋友进行交谈
三、数据赋能,科学推普
为扩大覆盖面,团队同步发放线上问卷,收集四百余份有效数据。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希望提升普通话水平,尤其关注就业与教育应用,超70%受访者认为普通话提升了就业竞争力;超60%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在显著增加,同时超70%的当地居民认为在乡村旅游与电商发展方面使用普通话频率较高。同时部分偏远地区仍存在学习资源不足问题。数据为后续精准推普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反馈,团队提出“高校+地方”建议,计划联合当地学校开设线上课程,并制作双语教学视频,进一步扩大普及覆盖面。同时团队认识到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要注重民族语言保护,目标是促成普通话与民族语言和谐共生。
图为网络问卷参与情况
图为网络问卷参与情况
图为网络问卷参与情况
四、感谢信里的青春答卷
两封来自毛尼村村委会和库车市五一南路社区的感谢信,成为实践团社会价值的缩影。信中高度赞扬团队“将校园所学转化为助村实效”,通过语言推广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彰显了高校青年服务社会的担当。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语言能力,更以文化互鉴深化了民族团结,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图为库车市五一南路社区、昌都市毛尼村致实践团感谢信
五、青春担当共筑中国梦
此次实践是青年学子响应时代号召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以语言为桥,连接万里疆土;以文化为媒,共绘民族团结画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中,青春力量正书写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崭新篇章。未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言通万里、语暖西疆”推广普通话实践团将继续引领青年深入基层,让普通话之花在边疆绽放,让青春之歌在乡村振兴中嘹亮回响。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那曲市玛欧荣那村居民合影
图为与日喀则市宗嘎村居民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雪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