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陶一鸣) 近日,宁波财经学院民族器盖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安溪畲族乡黄处村,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团队以“解码畲乡非遗,探寻乡村振兴新路”为主题,探索畲族彩带、云和雪梨等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的融合路径,尝试通过文创设计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畲乡探秘 山水之间藏着文化瑰宝
实践团的首站是云和雪梨文化展示中心。一踏入这里,队员们就被丰富的展品所吸引。从古老的雪梨种植标本到现代的雪梨深加工产品,从记载雪梨历史的文献资料到描绘雪梨民俗的画作,全方位展现了云和雪梨文化的发展轨迹。作为云和本地人的队员张垚杰看着展柜里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雪梨样品,不禁感叹:“原来小小的雪梨背后,有这么多故事,这是当地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编织的产业画卷啊。”
▲图为场馆工作人员给实践团介绍云和雪梨产业发展史。
离开雪梨文化展示中心,实践团来到了云和县首个列入全市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的试点项目——黄处畲寨儿童文学村。漫步在村里,传统的黄泥墙民居保存完好,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着古朴的韵味。耘雀(杭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青年乡创负责人曾嘉琪向队员们介绍了村子的蜕变历程,从曾经的普通村落,到如今通过挖掘本土资源、引入儿童文学元素而焕发生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期待有更多新鲜血液融入黄处村的建设中来,与我们携手共进。再过几年你们若再来看看,定能见证黄处村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在其带领下,队员们在村里的文学展览馆里,看到了许多与儿童文学相关的书籍、手稿,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图为耘雀文旅青年乡创负责人曾嘉琪带领实践团走村。
对话传承 年轻力量让非遗“潮”起来
在黄处村,实践团成员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访了 96 后畲族非遗传承人蓝文鑫老师。蓝老师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畲族彩带,有寓意吉祥的图案,也有记录畲族历史的纹样。他向队员们展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中一条融入了现代元素的彩带,色彩明快、图案新颖,让队员们眼前一亮。
“畲族彩带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我们畲族人情感和历史的载体。” 蓝老师一边演示编织技法,一边向队员们讲述彩带里的故事。从选材、染色到编织,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他的心血。队员们围在一旁,认真学习,不时提出疑问,蓝老师都耐心解答。队员姚乐萱说:“蓝老师这么年轻就对非遗有如此深的造诣,他的坚守和创新,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图为蓝文鑫老师示范畲族彩带制作工艺。
创新探索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当队员们提出“将彩带纹样融入保温杯设计”时,现场掀起了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 的深度探讨。蓝文鑫老师始终坚守着对传统畲族文化的敬畏,他坦言:“现在市面上不少所谓的‘非遗创新’,看似花哨,实则把最核心的文化内涵弄丢了,这样的创新其实是对传统的稀释。面对这一顾虑,实践团重新梳理黄处村的特色文化脉络:这里既有畲族非遗的深厚底蕴,又有儿童文学村的独特 IP,更有云和雪梨的产业根基。最终,团队提出了融合三方特色的方案——保温杯杯身印有团队文创设计师打造的三合一IP形象,既保留文化符号的原真性,又通过童趣元素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杯带则直接采用蓝老师指导编织的畲族彩带工艺,既实用又能完整呈现传统技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蓝文鑫老师指导下打造的黄处村IP形象。
实践团负责人陶一鸣说,“民族器盖”的意义,正于为民族非遗盖上一层“保护罩”,更赋予传统器物新的“文化顶盖”。对于畲乡那些亟待传承的非遗技艺而言,团队用创意设计让古老纹样焕发新生,用现代载体让传统技艺走进生活,用青春力量架起非遗与振兴的桥梁——当畲族彩带的图案爬上保温杯,当 96 后传承人的编织技艺通过镜头被更多人看见,当黄处村的黄泥墙里藏进新的文化故事,每一点突破都是“民族器盖”为非遗传承注入的鲜活动能。
而这份传承的背后,是宁财青年的智慧。安溪畲族乡黄处村90后模范书记王伟强表示:民族器盖团队以实践挖掘非遗价值,用创新回应时代需求,让民族文化的魅力跨越地域,既为畲乡非遗的“活态传承”搭起了年轻桥梁,更彰显着当代青年守护传统、赋能乡村的使命与担当。
在这个盛夏,宁波财经学院民族器盖暑期社会实践团用青春创意书写着非遗的新篇。他们证明:最好的传承,是让传统有新意,让技艺有市场,让每一项非遗都能在被激活、被应用的过程中,长成既守得住本真、又跟得上时代的模样。这股强劲的传承之力,终将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而这正是“民族器盖”之名最深刻的注解 —— 以青春之智,守护民族之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陶一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