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青春志愿行 七彩假期暖红河瑶乡——川大学子赴云南红河开展志愿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12 17: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越洋 杨丹 孔可可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孙越洋 杨丹 孔可可)  7月21日至8月1日(不含周六、周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青系红河·瑶梦之行”志愿服务队前往云南省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边境一线,在桥头乡老卡小学及军嫂幼儿园开展为期10天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服务队设计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课程体系,为边疆儿童打造了融合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科学探索与生态责任的成长空间。

国门第一课:界碑旁的童心誓言

21日,服务队抵达距中越163号界碑仅200米的老卡小学。在桥头乡副乡长曾琦介绍下,队员们感受到边疆儿童对知识的渴望。下午,志愿者将互动游戏融合国防教育与民族团结主题。孩子们绘制团结图画,理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含义,爱国守边的种子就此播下。

赤心薪火映国门:红色基因植心间

在军嫂幼儿园,服务队开启“赤色·爱国传承课堂”。志愿者讲解五星红旗、党旗、军旗等旗帜寓意,并与孩子们一起制作五星红旗。中国地图拼图环节,孩子们将台湾岛嵌回版图时,喊出“祖国妈妈,一块都不能少!”的宣言。此外,队员们采访当地家长,了解边疆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优化课程提供参考。

图为志愿者采访当地家长   孙越洋 供图

橙黄交辉承文脉:笔墨舞姿共飞扬

橙色传承课堂上,漆扇制作体验区暖意融融。颜料在水中晕开,传统韵味在扇面勾勒中浸润。志愿者示范着《中国字 中国人》手势舞,孩子们从拘谨到动作流畅整齐,汉字风骨与舞姿气韵相融。

图为志愿者教孩子们制作漆扇   孙越洋 供图

黄色文化之旅中,苗族蜡染、瑶族银饰、滇南铜鼓舞等民族非遗吸引着孩子们。自画像创作时,孩子们融入民族元素,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书法课堂上,志愿者指导毛笔执握与运笔,宣纸上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重量。

绿韵生花护家园:生态理念润童心

绿色生态课堂通过动画揭示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互动问答让孩子们了解塑料垃圾危害、森林重要性等环保知识。实践环节,孩子们在四色迷你垃圾桶模型前,准确投放“矿泉水瓶”等模拟垃圾卡片,将环保理念化为行动。

自然认知延伸至生命教育,晨间“植物生长微课”解析种子萌芽奥秘,随后的彩泥工坊中,孩子们揉捏彩泥,塑出形态各异的蘑菇与鲜艳的花朵。

青蓝焕彩探真知:科创之光齐绽放

青色科技之光点燃孩子们的探索热情。水果电池实验中,柠檬、铜片与锌片组成的电路点亮灯泡,孩子们争相要回家复现。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反应,让孩子们联想到苗族蓝靛染布工艺,搭建起科学与传统的桥梁。“非牛顿流体”特性被孩子们比喻为父亲巡边遇到的沼泽。

图为志愿者教孩子们做变色实验   孙越洋 供图

蓝色科普课堂讲述两弹一星的光辉历史与科研工作者的奋斗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与科学志向。VR科技体验将孩子们代入虚拟世界,故宫长城与浩瀚星空在眼前展开,拓宽了边疆儿童的视野,点燃了孩子们探索宇宙、投身科技的梦想。

紫韵印记证成长:情感根脉共滋养

紫色情感课堂借助《心灵小卫士》引导孩子们认知和管理情绪。一位瑶族女孩分享父亲戍边故事,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与对家国的热爱。

七彩成果册收藏着成长印记,“彩虹护照”贴满了象征不同课程收获的七彩星星。勋章佩戴仪式上,孩子们挺直脊梁,满室勋章如荣誉之花绽放。

七彩同心系边疆

离别时,孩子们紧紧攥着团队成员设计的七彩护照,印证着他们在活动间的积极参与。十天里,从老卡小学的“国门课堂”到军嫂幼儿园的文化浸润,从科学好奇到绿色担当,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青系红河·瑶梦之行”志愿服务队在西南边疆孩子们心中播下梦想种子。“长大后我也要守界碑”的童声誓言,成为这片热土上动人的青春回响,民族团结之花终将绚丽绽放。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手持红旗合影   刘丰宁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越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