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李小珊)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响应"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7月30日至8月1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口腔医学系"银龄皓齿"先锋队联合共青团云南省建水县委,深入建水县西庄镇荒地村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该青年大学生团队聚焦当地老年群体因高频食用酸甜石榴、酸腌菜引发的口腔健康问题,通过义诊科普、精准调研及酸食文化溯源,为提升民族地区老年人口腔健康水平贡献专业力量。
义诊进村解难题,健康科普入民心
"阿嬷,您看这个模型,刷牙要顺着牙缝上下刷,才能清洁到位……"7月30日,荒地村的户外,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的青年志愿者与老人促膝而坐,手持牙齿模型,耐心地向围坐的老人们演示正确刷牙方法和牙线的使用方式。针对当地老年人普遍喜食酸石榴、酸腌菜等特色饮食的习惯,志愿者们系统讲解了酸性食物对牙釉质的侵蚀原理、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饮食习惯调整建议。
▲图为志愿者利用牙齿模型为村民演示正确刷牙方法
"这些娃娃讲呐太清楚了,我这老牙疼了好些年,今天才知道是酸菜吃多了伤牙!""哦莫,原来要这样刷牙。"前来咨询的老人感慨道。此次"关爱银龄 健康守护"义诊活动,通过与当地医疗机构协作,将专业口腔服务送至村民"家门口",有效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健康认知,现场获得村民一致好评。
数据为基明需求,精准施策有支撑
除面对面服务外,该团队还致力于为当地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志愿者们顶着烈日穿梭于村巷,发放定制问卷200余份,并辅以方言访谈,精准采集老年群体的酸食暴露量、牙周疾病认知水平及日常清洁习惯等关键数据。
▲图为志愿者进行方言访谈并收集问卷数据
"调研发现,超过七成老人每日摄入酸食频次高,但近六成对酸食与牙病的关联认知模糊,规范刷牙掌握率不足四成。"团队负责人介绍。这些详实的一手数据,不仅为社区后续开展靶向性健康科普指明了方向,也为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制定老年人口腔保健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基线支撑。
探访酸食溯本源,文化健康两相融
为深入理解饮食文化对健康的影响根源,志愿者们专程探访了建水西门豆腐工坊和特色酸汤萝卜制作工坊。西门豆腐工坊内,氤氲的蒸汽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酸香。在工坊老板的讲解下,志愿者们好奇地观察着"酸浆点卤"这一传统工艺。"点豆腐的灵魂就是这酸浆,取自我们建水有名的大板井。井水好,含特有的矿物质,点出来的豆腐才又嫩又鲜,带着这股子自然的酸香。"师傅舀起一勺琥珀色的酸浆解释道。在另一处特色酸汤萝卜制作工坊,志愿者们详细记录了"三日发酵七日成酸"的传统流程。
▲图为志愿者在特色酸汤萝卜制作工坊了解传统酸汤萝卜制作工艺
"这次溯源让团队成员意识到,健康干预不能脱离地方饮食文化。既要尊重传统,也要科学引导改良,比如建议控制酸食摄入频率或餐后及时漱口。"一位志愿者在工坊现场记录下思考。这种对文化本源的探究,为平衡传统饮食习惯与现代健康理念提供了新视角。
▲图为"银龄皓齿"先锋队成员与当地老人、工作人员在荒地村合影留念
据团队指导教师介绍,此次建水之行,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将专业医学知识融入地方文化脉络对提升基层健康水平的重要性,更通过精准调研与科普实践,为守护民族地区老年口腔健康探索了新路径。传统酸食文化承载的智慧需要用科学视角解读,健康乡村的建设蓝图,需凭青年担当绘就。
未来,该青年大学生团队将继续深耕基层健康服务,用扎实调研支撑科学决策,借文化溯源深化健康理解,携手当地开展口腔健康文化推广等持续性活动,以遵医学子的仁心仁术,让"健康中国"的种子在滇南红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提升民族地区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与健康福祉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小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