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6月29日讯 (通讯员:乔杉、郭梦佳、伍贻慧) 为响应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6月29日,郑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萤火虫”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以“青春作笔书乡韵,实干为墨绘振兴”为主题,深入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开展暑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走进田间地头、探访非遗作坊,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传承人、体验制作工艺等形式,对延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津火烧的制作工艺、传承现状及产业化发展进行深入调研,探索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探寻延津火烧这一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延津非遗火烧传承人 中国青年通讯员 伍贻慧 供图
一种小吃经历了岁月的发酵与沉淀便会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与地域象征。延津-这个坐落于黄河故道里的一方小县城除了小麦誉满全国之外最负盛名的便是这沁透着浓郁麦香的延津火烧了。延津火烧似烧饼而比烧饼大,像肉盒而比肉盒焦,浑圆如饼、色如紫铜、中间鼓凸、层次分明,素以个大肉多、外焦里嫩、香而不腻、食用方便而备受食客青睐。
图为延津非遗火烧 中国青年通讯员 乔杉 供图
队员们驻足老匠人案前,看“中国第一麦”的延津小麦研磨成粉,到精选当日鲜肉调配馅料;从和面时“猛揉慢醒”的力道把控,到炉火中“猛熏文闷”的技艺拿捏,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代代相传的智慧。匠人手中,面团化作腰带般的柔韧,卷入秘制香料与肉馅,旋磨成陀螺状的胚体,入炉后烈焰催生其膨胀鼓凸——这不仅是食物的蜕变,更是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非遗技艺背后,是刘春军夫妇般的延津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乡愁与美味烙进每一寸面皮。看面团在巧手中翻卷,听芝麻与鏊子碰撞的脆响,细察每道褶皱里藏着的独家配比;亲手揉面、贴鏊、翻烤,在滚烫的烟火气中体悟“三分碱、七分酵”的古法智慧。成员们积极参与体验,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制作火烧,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精细与不易。他们走访非遗传承人,记录火烧从街头小摊到省级非遗的蜕变故事,聆听老辈人关于节庆食俗的记忆。
图为延津非遗火烧传承人制作火烧 中国青年通讯员 乔杉 供图
延津火烧,是中原麦香的凝萃,是黄河故事的载体。胜利火烧、文榜火烧、小勇火烧、三妮火烧….这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延津火烧早已走出延津,声名享誉国内外。摊位也从最初煤炉推车发展至或大或小的门店,招收的学徒人数已经上千余人,近至街坊邻里,远至新疆、韩国等地,而今,火烧已经成为延津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这些昔日的火烧摊主不仅将延津火烧带往了各地,更凭借这门手艺将自己的生活经营的红红火火。它用外焦里嫩的口感征服食客,用质朴醇厚的风味抚慰人心,更用生生不息的传承,向世人证明:真正的美味,从土地中来,向岁月而去,永远扎根于一片土地的文化血脉之中。
图为实践团队与延津非遗火烧传承人合影 中国青年通讯员 郭梦佳 供图
一口外焦里嫩的火烧,是市井烟火的浓缩,更是非遗传承的鲜活注脚。“萤火虫”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文脉,用味蕾连接古今,让这份藏在街巷里的古韵,在青春的探寻中愈发醇厚。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成员们深入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发展文化产业,更要留住文化根脉,青少年是参与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将自身的知识素养、创新思维与传统产业的文化底蕴、市场需求结合,让传统产业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消费习惯与市场规则,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成员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和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成员们要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实干践行使命,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在广袤乡村大地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光彩。
(通讯员:乔杉 郭梦佳 伍贻慧)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乔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