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武夷山,千峰叠翠,万垄茶香。7月24日至25日,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11名师生深入南平市武夷山市,围绕“三茶统筹”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在生态茶园解码绿色密码,在展示馆探寻产业脉络,在文化圣地追溯茶脉根魂,在传统茶厂触摸匠心温度,用青春脚步丈量“三茶统筹”理念的实践沃土,用青春视角解码“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时代答卷。
实践团首站深入燕子窠生态茶园,并走进全新建成的“三茶统筹”展示馆,在“足迹之路”与“未来之窗”的对话中,体悟“三茶统筹” 的生动实践。学子们穿行于茶垄之间,目之所及是“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的生态画卷。走出茶园,“三茶统筹”展示馆成为实践团探索茶产业发展的新窗口。从清代手炒小作坊,到如今智能化生产线,从传统制茶工具到现代产业链图谱……一件件展品串联起清晰的转型脉络。讲解员指着时间轴介绍:“传统技艺是根,科技赋能是翼,文化底蕴是底气,这正是‘三茶统筹’的发展密码。”实践团成员们纷纷感慨道:“武夷山茶产业是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经济融合的标杆!”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三茶统筹展示馆体验茶叶气味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7月25日上午带着对千年茶文化的敬畏,实践团走进武夷精舍与天游峰,在朱子哲学与山水画卷中,深挖“三茶统筹”的文化根基。武夷精舍,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著书讲学四十载的圣地。实践团在展馆内驻足于朱子与茶相关的展区。“朱子茶宴”复原动画展现着“以茶会友、以茶论道”的文人雅趣。“朱熹以茶修身,‘格物致知’与茶文化中‘精行俭德’的理念一脉相承。”讲解员的这一席话让队员们顿悟,更加深入理解朱熹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茶文化的关系。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队员讲解武夷精舍的修缮历史
从生态实践到文化溯源,7月25日下午实践团的脚步最终落在赋韵岩茶厂,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温度与传承。
走进茶厂,茶香扑面而来。茶厂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并讲解制茶全流程,在摇青环节,老师展示“三红七绿”标准,让成员亲自体验“摇青工艺”。在揉捻区,尝试“轻—重—轻”的技巧,观察茶叶成形的过程。再到炭焙车间,采用现代烘焙工艺大大解放人的双手,成员们叹为观止!
暮色中的武夷山,茶香与初心共鸣。从生态茶园的科技赋能到展示馆的产业脉络,从朱子故里的文化溯源到传统茶厂的技艺传承,福建农林大学实践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三茶统筹”的实践之路,用行动诠释“将小我融入大我”的青春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清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