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在曹家村的竹编工坊里,看着张世忠师傅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塑料条间穿梭,我忽然懂了 "手艺" 二字的分量。作为湖南工商大学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今天这场跨越代际与专业的相遇,让我对 "传承" 与 "创新" 有了比教科书更鲜活的认知。
初见张师傅时,他正在整理成捆的塑料条。这个因意外截瘫却坚持编织二十余年的匠人,说起手艺时眼里的光比午后阳光更亮。"家人是软肋也是铠甲",他轻描淡写带过生活的重击,指尖摩挲着新做的卡通纹样竹篮,"传统样式要活,得让年轻人多看一眼"。这句话像针一样扎进我心里 —— 我们总在课堂上讨论非遗活化,却忘了最生动的创新,本就藏在匠人日复一日的摸索里。他在抖音上发布的教学视频,点赞数或许不及网红爆款,但每条评论区都有他耐心回复的痕迹,那种 "哪怕一人想学,我就教到底" 的执拗,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
午后学编竹篮的两小时,成了最深刻的实践课。张师傅教我们固定经纬框架时反复强调:"编篮如做人,根基要正,松紧得匀。" 有队员因塑料条划伤手指,他立刻从抽屉里翻出创可贴,"当年我初学被竹篾扎得满手是血,现在有塑料条,已经轻快多了"。看着自己编出歪歪扭扭的雏形,再对比师傅手边棱角分明的成品,才明白 "匠心" 从来不是抽象的词,而是每一次调整角度的专注,每一回修正歪斜的较真。当张师傅摸着我们的作品说 "后生可畏" 时,我忽然意识到,所谓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手手相教中流淌的精神接力。
傍晚调试直播设备时,张师傅始终站在一旁默默观察。当我们用数据模型算出最佳发布时段,他忽然问:"这样真能让更多人看到?"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转身从里屋抱出一摞旧竹篮,"这些是老样式,你们也拍拍?" 那一刻我懂了,数智技术的价值,不在于用冰冷的算法替代温度,而在于搭建桥梁 —— 让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坚守,被更多人看见;让那些经岁月打磨的手艺,能穿越山海。
离开曹家村时,暮色已漫过竹林。张师傅站在门口挥手,手里还攥着我们帮他注册的直播账号卡片。车窗外,他的身影越来越小,但那句 "要让这手艺活出模样" 的话,却在我心里愈发清晰。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或许不能像匠人那样一生专注一事,但能用所学为传统手艺插上翅膀。经纬交织的不仅是竹篮,更是过去与未来;镜头聚焦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这场夏日里的相遇,终将成为我们团队继续前行的坐标 —— 让数智之光照亮乡土,让匠心之美抵达远方。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段柯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