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赊债”到“畲寨”:福师大学子循畲音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4 02: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丽颖、廖璐颖   阅读 52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杨丽颖、廖璐颖)2025 年 7 月 4 日至 6 日,福建师范大学“畲韵薪传”实践队走进漳州市华安县官畲村,通过走访调研、文化互动、方案构思等实践行动,探寻这座曾因“赊债”闻名的村寨,如何依托文化赋能蝶变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的振兴密码,为乡村发展文化传播、民族团结注入青年智慧。 

叩响畲寨门扉:以实践触摸文化根脉

实践队首站聚焦畲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先后走访 20 余户村民家庭、非遗工坊及村部,以访谈、体验、记录三重方式收集一手资料。

甫入官畲,层叠的梯田茶园环绕着依山而建的特色民居,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的村民笑容淳朴,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实践队的调研,从一场承载厚重记忆的座谈会开始。在村部座谈会上,老村长钟海王回忆起“赊债”的过往“当年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全靠村干部‘赊债’办事。” 队员们边听边记录,同步梳理村寨发展时间线,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期间,实践队还聆听畲族歌谣传唱、观摩畲家茶制作流程,结合所见所闻梳理畲族文化特色与体验亮点,计划为村寨丰富研学产品内容提供思路。走进蓝大爷家,实践队对比老照片与新居风貌,用镜头记录“脱贫增收”的直观变迁;在雷阿姨的畲族餐馆,队员们认真学习乌米粽的过程,详细记录其制作手法以及食物寓意。为后续整理技艺资料积累素材。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畲族文化不是静态展品,而是可通过实践活化的“发展资源 


图为官畲村村长与实践队成员分享官畲村相关影像。郑芊芊供图

深耕传承沃土:以教育播撒文化火种

7 月 6 日,实践进入“传承”阶段,重点发力新生代培育与跨领域融合探索。在文化基地课堂里,队员们将前几日的调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讲解畲族起源时,特意拿出珍藏的老服饰,指着衣襟上的凤凰纹样详解与畲语中“凤凰”发音的奇妙关联;手工课“凤凰装上飞”环节,孩子们握着彩笔在画纸上复刻传统彩带图案,队员们蹲在一旁轻声讲述“一寸彩带一寸心”的古老故事,让民族情感随着笔触悄悄渗入心间。这种“认知 + 实践”的教育模式,正是高校资源与地方文化碰撞出的传承火花,为培育新生代传承人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为小朋友们授课。郑芊芊供图

解码蝶变之路:以洞察提炼振兴经验

通过三天调研,实践队聚焦官畲“文化兴村”战略及创新模式,形成核心分析成果。

队员们发现,村寨转折的关键在于“文化 + 生态”的优势转化:村两委与旅游企业首“村企合作、交叉任职”模式——村干部参与企业运营决策,企业人员挂职村两委,破解资源与市场对接难题。在此模式推动下,村寨既保护性修缮了夯土墙民居,又融入凤凰图腾等元素新建特色建筑;既抢救了彩带编织、畲等非遗,又将“三月三”乌饭节打造成文旅 IP,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

实践队结合调研数据,梳理出“非遗活化→业态融合→村民增收”的发展闭环:通过激活畲族民歌、彩带编织等非遗资源,衍生出民宿、农家乐等体验业态,再以采茶体验、手工艺品销售等项目带动村民年增收。这一清晰的资源转化逻辑,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源变现样本。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官畲村村民大合影。陈安吉供图

离村时,畲族歌谣在山间回荡。福建师范大学“畲韵薪传”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赋能振兴,让畲族文化的“薪火”在青春行动中延续——这场实践,不仅是对乡村蝶变的记录,更是青年与乡土共成长的生动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璐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