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空调WiFi西瓜”勾勒的舒适弧线,我握住了“朝夕力行•青银同辉”实践队的接力棒,走向增城区中新镇霞迳村。十天的躬身乡土,磨砺了手掌,却澄澈了心房。当掌心的茧痕成为付出的刻度,心上的光晕便映照出理解的深度——这趟旅程,早已超越了一次普通实践的意义。
初抵霞迳村,七月的热浪裹挟着泥土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的课堂设在党群服务中心旁的祠堂,斑驳的墙壁与老旧的木桌椅无声诉说着岁月。担任课堂纪律维持员的第一天,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二三十多个孩子如脱缰的小马,追逐嬉闹声几乎要掀翻屋顶。一个小男孩趁我不备,偷偷将彩笔涂画在桌腿上,我正欲制止,他却已委屈得眼眶泛红。手忙脚乱间,汗水早已无声地浸透了后背的衣衫。
调研之路同样充满挑战。村道崎岖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是常态。走访村民时,语言成了第一道屏障,许多老人不谙普通话,多亏村干部在旁耐心翻译;谈及环保意识,一句“垃圾随便扔习惯了”的无奈回应,让我们深感任重道远。最难忘的是紫背菜种植园的经历,烈日当空,地面灼热,我跟随村民学习除草,不多时便头晕目眩,手指更是被坚韧的草叶划出数道红痕,刺痛伴着奇痒。
然而,乡土的温情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流淌。村里的程奶奶心疼我们肚子饿常吃其他食品,特意送来自家蒸煮的红薯,那份香甜软糯直抵心间;孩子们渐渐熟络后,会羞涩地将精心绘制的画作塞进我手心;当我终于能熟练组织课堂,目睹孩子们在非遗潮州大锣鼓课堂上那专注而闪亮的眼神,一股踏实的暖流充盈心田。与村民共同清理村口垃圾的场景同样历历在目,纵然累得腰酸背痛,但回望焕然一新的路面,彼此相视的笑容便是最好的回馈。
离村那日,夕阳的余晖温柔地铺洒在祠堂的青瓦上。我摩挲着掌心磨出的薄茧,凝望车后追逐挥手的小小身影,刹那间领悟了“三下乡”的深意。这十天,虽无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挥洒的汗水中让我真切懂得:乡村振兴绝非抽象的口号,它需要我们俯下身、沉下心,用十足的真诚与不竭的耐心去倾听、去耕耘。那些在乡土间滴落的汗水、经受的磨砺,已然化作生命年轮中最珍贵、最坚实的成长印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易茵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