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张明亮 卢雨晨)为深挖镇江香醋文化底蕴,探索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路径,7月至8月初,江苏大学“醋香绿韵”实践队在镇江及队员家乡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队员们走进博物馆、企业、社区与生态园,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非遗匠心,解码绿色科技,传播生态理念,为醋产业升级与乡村绿色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古法寻根:醋缸里的“生态密码”
7月2日,队员们踏入镇江醋文化博物馆,沉浸于绵延千年的醋香之中。从古代的家庭小作坊到近代的手工作坊,再到现代的规模化生产企业,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份份详实的史料文献,清晰地勾勒出醋业从萌芽到壮大的发展轨迹。在非遗酿造区,讲解员轻抚醋缸,道出“三伏晒、冬日藏”的时令智慧:“这醋醅翻动,讲究的是看天吃饭,借的是自然之力。老法子看似慢,能耗少、污染轻,产出的醋才醇厚。”一缸缸静待时光转化的醋醅,无声诉说着传统工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基因。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醋文化博物馆。卢雨晨 供图
科技探新:实验室中的“绿色引擎”
7月4日,团队前往镇江恒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调研学习活动。到达研发中心后,吴问波博士首先带领团队参观了研发实验室。随后,双方展开专题座谈会。团队成员结合所见所学,围绕废渣处理技术原理、资源化产品市场效益及政策支持需求等问题等议题与博士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团队深入恒欣公司的一线生产工厂实地参观。洁净有序的现代化灌装车间与传统发酵工坊和谐共存,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厂区内堆积如山的醋糟。团队成员通过看、触、闻,对其“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有了直观认识。
图为吴博士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实验室。衡馨雅 供图
本次调研是实践队探索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站。团队负责人卢雨晨同学表示:“恒欣生物将千年醋香与前沿绿色科技完美融合,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传统产业焕新中的具体路径。此行不仅拓展了专业知识,更坚定了我们投身绿色经济研究与推广的信念。”
图为吴博士带领成员在恒欣工厂内观察醋糟。卢雨晨 供图
社区播种:讲台上的“绿色种子”
如何将醋产业的绿色理念播撒更广?实践队队员回到家乡,走入群众,纷纷发挥自己的力量。7月16日,队员衡馨雅在无锡市梨花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小行动·大绿意”主题课。
活动伊始,一段生动可爱的动画视频吸引了全场目光,“原来空调开太低会让小动物无家可归!”一位6岁的小女孩攥着小拳头惊呼。队员以直观影像揭开全球变暖的严峻现实,在孩子们心中刻下绿色生活的重要性。“绿色经济不只是口号,它正在土地上生根发芽!”队员衡馨雅指向投影:醋糟“变废为宝”制成有机肥滋养农田,句容光伏板下蓝莓园实现“阳光共享”……一个个具体案例让抽象的“绿色经济”化作可触可感的身边故事。
“每天光盘行动节约粮食,也是守护地球哦!”稚嫩的承诺声中,绿色生活的种子已悄然破土。
图为团队成员在家乡社区进行绿色经济宣传教育。衡馨雅 供图
生态延伸:田园里的“融合画卷”
如何将醋产业“废料高值化”模式迁移至农旅融合领域?8月1日,队员申王想等人赴昆山花桥天福生态园开展绿色潜力调研。活动期间,成员们先后参观了生态园的有机种植区与生态湿地保护区。他们在有机种植区实地考察醋糟改良土壤的实践成效,于保护区观测湿地动植物群落,通过跨产业对照研究,探索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合前期企业调研成果,队员申王想提出:农业园区可借鉴恒欣公司生物科技经验,将秸秆、果蔬残渣等转化为土壤改良剂,并施用醋糟制成的有机肥,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7%,化肥用量减少40%。同时,湿地保护区可引入醋糟酵素净化水体技术,形成“种植-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修复”闭环。从醋缸里的循环智慧到湿地边的融合创新,当醋糟肥田的经验在异质土壤中焕发新生,青年学子正以系统思维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永恒命题。
图为团队成员在昆山生态园合影。申王想 供图
从博物馆弥漫醋香的古法工坊,到企业点“废”成金的科技实验室;从社区传递环保理念的宣讲讲台,到生态园探索融合发展的希望田野,江苏大学“醋香绿韵”实践队以脚步丈量绿色转型之路。他们解码一坛醋里的生态智慧,探寻传统产业焕新的绿色引擎,更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的薪火,播撒至社区与产业的广阔土壤上,为绿意盎然的美好蓝图贡献青春之思与务实之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亚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